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信访工作连接人民群众,解决的是各类“急难愁盼”问题,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下基层主题教育研讨材料-四下基层主题教育发言稿。
“四下基层”这一工作制度源于1988年宁德服务实践,35年过去了该制度不断丰富拓展,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度结合主题教育,一以贯之“人民至上”,丢掉包袱、轻装简行,常下基层、常思新路、常念民生、常开新局,真正深入群众化解疑难,稳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丢掉“心理包袱”,常下基层动态“销号”,凸显“幸福家常”。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纵观百年党史,人民信访为人民,一直处于重要位置。新中国成立前,中共苏区办公室悬挂“来访接待室”的牌子,专门用来受理和解决人民信访。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专门的信访机构处理越来越多的人民来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对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强调要“主动沉下去,到信访矛盾突出的地方接待群众”“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等,成为新时代信访工作基本遵循。党员干部要丢掉“心理包袱”,主动了解“难言之隐”,善于倾听“牢骚”,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逐一对存量增量“销号”,促进“主动接访”向“未访先办”深化,切实将问题化解在基层一线、化解在源头。
丢掉“身份包袱”,常思新路破除“难点”,唤醒“沉睡资源”。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做好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甘当小学生,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坚决得到配套措施“水土不服”的实话、真话,沉心静气破除基层服务的难点堵点,唤醒推动乡村振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本土资源”。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不振、担当劲头不够,部分调研“走形式”“赶场子”,只去好看的、有成绩的地方,拼凑文章应付了事。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了找准问题症结的进度,更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发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将自己“浸泡”在研究问题中,及时丢掉“身份包袱”,还原公仆本真,坚决“一竿子插到底”,把群众“忧心的”“着急的”事情弄清楚,深刻剖析“矛盾问题”的症结所在,深度结合基层实际,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同时抓好典型调查、琢磨研究对象,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奔着新问题去、把对策提实,从而求得调查研究的实效,加速形成听真话、讲实话的好局面。
丢掉“人情包袱”,常念民生直击“要害”,坚守“公平正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就是要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为公平正义仗义执言,到田间地头解决千家万户的实际问题。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经常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现场办公下基层”,涉及民生的进行“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其他地方任职期间,他也走遍了当地的村落,深入问题中心进行现场办公。党员干部要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把问寒暖、惠民生的办公桌放在村民“家门口”,将话筒交给群众,现场单刀直入、有的放矢,直击问题要害,且要丢掉“人情包袱”,为公平正义发声,多听群众意见建议,少头脑发热“现场拍板”,以“能办立即办”的执行力狠抓落实,以“造血式”纾困托起群众致富梦,真心实意“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现场问题、临时突发问题。
丢掉“偶像包袱”,常开新局修炼“内功”,明晰“乡音逻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四下基层”的重点任务,旨在把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现实工作中,因为宣传不到位、解释不到位、执行不到位,部分群众可能会对某些政策产生误读误解,或者出现矛盾纠纷问题时,未及时得到有效的补充性解释,群众可能对某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偏见更深。因此,必须结合基层实际,及时回应群众期待,大力推动党的政策方针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党员干部首先要先学一步、先做一步,丢掉“偶像包袱”,学深悟透政策精神要义,悟透宣传引导重要性,修炼“扯得开话题”“宣传得透彻”内功,活用线下宣传载体,用当地群众听得清楚的乡音逻辑,全方位解读政策方针,讲明白群众的利益和实惠,让党的关怀“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其中人民性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本质属性。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在群众“家门口”开展,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借鉴运用“四下基层”的成功经验,将“民”字置顶,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断织密党群“连心网”、画好干群“同心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政策宣传下基层,接地气方能入民心。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习近平同志在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既要面上推动、广泛持续,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把握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广大党员干部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多种媒体平台,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好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决策在基层生根发芽,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深入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要站稳群众立场,注重群众参与,鼓励广大群众积极表达意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促进党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调查研究下基层,善谋事问民计。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也是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载体。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与“调查研究下基层”一脉相承,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基本功,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调查研究的意识,深入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通过亲自下基层、走访农村、企业、学校和社区等,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领导干部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民的需求和困难,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将群众的呼声转化为政策的哨声。只有真实了解基层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调查研究下基层时,要注重深度和实效,避免形式主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和问题。加强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群众的声音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贡艺既精苦,用心必公平”信访接待下基层,化矛盾才能贴民心。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的《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篇章中指出:“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信访工作连接人民群众,解决的是各类“急难愁盼”问题。而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这种“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于做好新时代的信访工作至关重要,而且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用情抓好信访工作,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将信访工作送到群众“家门口”,倾听群众的诉求并及时回应。通过近距离的信访接待,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
“发白思益壮,心玄用弥拙”现场办公下基层,察实情方可解民忧。“现场办公下基层”,即各级领导下基层现场办公、直接面对群众,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当年,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有效推动了问题解决和经济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把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跟进、责任在一线落实,变“会场”为“现场”,以“实干”求“实绩”,面对面问情况、听意见、解难题,办实事,让一件件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一大批事关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难题顺利攻坚,一张张笑脸在感动和幸福中尽情绽放,也让“现场办公下基层”这一优良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县委书记。“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形成的工作制度。一直以来,我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深挖“四下基层”理论内涵和实践途径,用活“四下基层”实践锻炼载体,努力实现干部培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关,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古田力量”。下面,我分享3个方面:
一、坚持“学”字为先,把“四下基层”作为学习新思想的“授课堂”
我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到任宁德后开展“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首站,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和拥戴之情坚持贯彻“四下基层”制度。
一是坚持以学铸魂。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关建新功”的总要求,把学习“四下基层”制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构建以“理论中心组+读书班+三会一课”为支撑,建立覆盖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全方位学习体系,教育引导全县上下领悟思想伟力,自觉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铸入灵魂关、融入血脉,做到思想跟进、行动跟紧,全面激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动力。
二是坚持以学增智。通过“菜单式”管理、差异化组合,搭建“线上+线下”双学习平台,打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讲堂”,习近平总书记“七进古田”“微党课”,以及配套制定红色教育、产业调研、农事劳作等精品课程200多个,形成了一整套“学思想、重实践”系统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有力推进广大干部在政策制定、决策部署上更加务实、更加接地气、更能站在群众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关,以科学民主决策助推了古田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以学促干。创新跟班导师帮带制度,建立培养锻炼“导师库”,遴选推出领导职务的科级干部、中高级职称专技人才担任导师,明确培养锻炼内容,建立帮带任务清单和成长档案,实现精准帮带,让广大干部透过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任职期间“七进古田”对古田发展的殷切嘱托和悉心指导,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干”为“我要干”。目前,已承接省市县人员(含学生)1万多人次莅古参加“四下基层”实践锻炼活动。
二、坚持“宣”字为要,把“四下基层”作为传播新思想的“强引擎”
我县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四下基层”实践锻炼载体,深入浅出地回应大众关切,力图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打造基层群众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通车”。
一是打造基层宣讲“轻骑兵”。开展“四下基层”基地讲解员专题培训,提升讲解员语言表达、临场应变等能力,打造一批讲好新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七进古田”的讲解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翠屏浪花”宣讲总队、乡村讲师团等宣讲队伍力量关,创新“文艺+宣讲”“闽剧+宣讲”等形式,开展“全面争优争效奋力谱写宁德篇章”主题宣讲、“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等活动,持续掀起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营造真学深信笃行新思想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宣传宣讲300多场次,受众达2万多人次。
二是搭建干群互动“连心桥”。把新思想转化为实践理论、工作方法,建立暖心服务小分队,围绕政治思想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基层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等内容,与群众达到情感上共鸣、思想上对流、心理上交融,从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讲起,将理论政策转化为大白话,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关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等主题,“四下基层”实践学员累计走访群众80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400多条、为民办实事500多件(次)。
三是扩大外宣传播“好声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下基层”3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的重要回信4周年、对宁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3周年等重要节点,组织筹备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系列活动,围绕“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主题,从“小切口”解析“大主题”、用“多视角”诠释“新思想”,充分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把新思想讲进百姓心里,让更多古田外的群众听到“古田故事”。今年以来关,共接待上级媒体记者400多人次,在上级主流媒体刊播(发)报道近500条。
三、坚持“践”字为上,把“四下基层”作为践行新思想的“练兵场”
我县始终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躬身一线,真正将新思想特别是“四下基层”的理念深植于心关,外化于行。
一是打造实践锻炼平台。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整合特色现场教学点、乡村振兴试点村、金牌旅游村等资源,按照有好的村级班子、特色产业、食宿条件、劳动基地、帮带导师、安全保障等“六个有”标准,构建“1+23+N”四下基层实践基地布局。特别是“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任职期间“七进古田”留下的足迹和感人故事,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学习基地。
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实践锻炼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互相交流心得,对新思想有了更深理解与体会,也解决了“在黑板上学种田”“在办公室里搞调研”的问题。例如,古田县凤埔乡食用菌生产存在建设成本高、关产业链条短、人才技术缺等问题,县委在调研后建议探索乡镇版食用菌“县域工厂化”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探究》《古田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实践探索》等一批优秀调研论文66篇,在构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扩大“互助孝老食堂”“爱心助残驿站”“我在古田有亩田”活动等方面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想法。
三是深入基层实践锻炼。依托“四下基层”实践基地,结合“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县处级领导以身作则、示范先行,每月开展“四下基层”活动5天以上,围绕医疗、教育、产业发展等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工作,带头抓好“七个一”内容,把“四下基层”工作理念和优良作风贯穿到活动的全过程;组织青年干部分批开展活动,把实践锻炼与推进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参与到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无访村庄创建、项目安征迁等重点工作中来,用心用情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解决群众切身问题。自2021年6月以来关,全县参加“四下基层”实践锻炼青年干部共计1031名,其中获得提拔重用60多名。
上一篇:中心组交流发言材料生态文明 中心组交流发言材料生态文明思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