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教初中的时候,每个学期末,总要布置学生整理自己写得好的作文交上来。学生整理出来的篇目,和我记忆中存储的篇目,总有不同,吻合度并不高。有个学生,交了6篇,一篇是《晚霞》,一篇是《春》,然后是《秋夜》《中秋随想》《秋韵》《故乡的秋天》。
我问:“怎么都是写景的啊?”他说:“我觉得这几篇写得最好啊,不丢人。”我说:“我记得你有一篇写自己从小到大几次死里逃生的事,怎么没有交来?”他说:“老师你怎么会看重那个?那个好无聊啊。”
我觉得写秋天,写来写去才无聊呢。就算文笔再美丽忧伤,我也不乐意看那么多秋来秋去的文章。
“死里逃生”的那篇呢,我却觉得很有意思。他写自己小时候调皮,在农村简易粪坑的踏板上跳,掉进去差点溺死;长大一点在火车道上玩,差点被撞死;好好地在路上走着,突然面前掉下来一块玻璃,差几厘米就要了命;还有贪吃误吃了毒饵,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命……这就像《编辑部的故事》里的台词:“是个人活着就饱经沧桑。”
这部电视剧还说了:“就算你是苦孩子里的头头儿、黄连树的根根儿、苦瓜藤的尖尖儿、药罐子里的渣渣儿,既然长这么大不易,又何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就是说,人呢,任何一个平凡人,都是千难万险长大的,所以得珍惜生命,大江大河都闯过来了,遇到阴沟里翻船,应该含笑爬起来。“放开身子,修修小船儿,继续扬帆远去才对。”这题材多有意义,多么正能量啊。
男生听了我的话,依然嘟嘟囔囔,“可是我写得好烂啊!”他觉得自己的那篇文章平淡随意,没有显示出唯美震撼的文笔。可我觉得平静地写,不一惊一乍,反倒更好。
还有一名平日里作文写得一般的学生,写过一篇《噩梦的变迁》。文章记录了他从小到大难以忘记的几个噩梦,我夸奖他写得好的时候,他也大惑不解:“怎么会?这篇好烂啊!”我让他自己推荐,他自荐的是《第一次学溜冰》,认为比较像样,与“好作文”的水准相当。可是我觉得《第一次学溜冰》才烂,才无聊呢,模仿得很笨拙。“梦”则不同,是精神层面的。噩梦是压力的映射,分析自己从小到大的梦,能找到成长的精神轨迹,这个题材是很有价值的。
很多学生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缺乏判断力,不知道题材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一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比较浅,提炼不出来;二是没有开拓题材的自信,宁愿在别人写熟的内容上打转、打磨,好像这样更保险一些。作为教师,应当帮助他们判断题材的价值。
当然,作品题材的价值是很复杂的,跟事情的大小并不对等——鸡毛蒜皮也可能比宏大的战争写得更有价值,全新的题材未必比成年旧事更有价值。没有哪个人的价值观绝对正确。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有个话题始终吸引着你,而你似乎并没有看见别人写过,或者像你这样写过,那你大可不必丧失信心。新鲜热辣的内容,对作文来说,用“时时刻刻、翘首以盼”来形容,是不过分的。
上一篇:怎样描写生活中的“黑镜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