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既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也可以成为我们挑战和超越的目标。阅读以下范文范本,你可以了解到各类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教育性的影片,我们在影片中学习到爱与被爱,爱人是一种能力,被爱是一种幸福。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
最近老师播放一部感人的影片让我们欣赏,影片描述一个单亲妈妈暑假时带小男孩回乡下外婆家的故事,刚开始小男孩很讨厌外婆,常常对外婆大吼大叫,但在外婆细心照顾下,小男孩感受到外婆对他的爱,他学会如何体贴外婆、关心外婆,最后,他们离别时依依不捨的画面,让我觉得非常温馨。
我的外婆也是独自一个人住在乡下,我们怕她孤单,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去探望她。寒暑假时总会回去跟她作伴,我最喜欢跟她一起买菜,因为无论什么菜,她都能煮一桌丰盛的佳肴;我生病的时候,她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她陪我聊天、做功课,陪我度过漫长的假期,所以我每次都是非常依依不捨,回到家后我总会马上打电话跟她报平安,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影片中的外婆与我的外婆都有可爱的孙子陪伴她,但是想想社会上仍然有很多的独居老人没有亲人的陪伴,一个人过着孤单的生活。虽然我的年纪还小,没办法关心其它独居老人,但是等我年纪比较大时就可以当志愿者,帮助更多独居老人,让这个社会充满爱与温馨的感觉,也希望大家都能发挥爱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让老人家们也能感受祖孙相伴的幸福感。
江西本土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将于2013年3月5日开机。据悉,该电影是国内第一部倡导全民互动公益,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师的爱心之作。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个影片经过了4年的筹备,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李军林导演试图用几个卑微人物、一个宁静的山村去讲述一些社会宏大的问题留守儿童与最后的代课老师他们生存现况,在这个虚假浮华的大片时代《一个人的课堂》堪称诚意之作。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剧情本土元素,剧组在江西南昌、赣州及宁都三百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挑选了十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剧情增添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儿,这股纯朴浓郁的乡情,将会带给江西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日前举行了颁奖典礼。以赣州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的中国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从全世界91个国家的4000多部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最佳外语片奖。
《一个人的课堂》由著名导演李军林执导,于2013年3月在宁都县开机拍摄。电影取材以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的故事。面对家长纷纷把学生带走的尴尬,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考验,面对亲友的反对和质疑,面对高薪工作的诱惑,面对最后一个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目光,宋文化最终选择坚守教学岗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
据了解,在拍摄中,剧组在南昌、赣州及宁都300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精选了10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剧情增添了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纯朴浓郁的乡情带给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影片历经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是我国首部倡导全民互动公益,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师的爱心之作。
拓展阅读:
李军林,1979年出生在祁东县洪桥镇芦竹村李家组,他的导演梦,十年终成真。他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国内首部“代课老师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于9月10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献礼教师节。
李军林,先后导演长片电影《一个人的课堂》、《火线》、微电影《儿子》、《吴爱国的新年》、《临时演员》世博会6部省级主展宣传片,比尔.盖茨代言的禁烟广告,多部商业广告。
每个人都各不相同,从一些小事中,,往往会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今天数学课,我就仔细地观察了大家。
课上,有些人听得很认真。我的同桌可是文武双全的人,不仅是个大学霸,而且还是班干部,人缘也好。数学课上,当老师讲到重点时,她听得是那么的认真,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她前倾着身子、眯着眼、仔细看,遇到难题,就会举手主动提问。直到下课铃响,所有同学都放松下来了,她还是保持着标准的坐姿,好像要钻进题目里似的。
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上课时的样子!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生:世界地球日。
师:能谈谈关于世界地球日的知识吗?
生:世界地球日最初是由美国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世界人都保护地球。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外书。
师:广泛阅读课外书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大家应向他学习。世界地球日的提出目的是让我们自觉地保护地球,因为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
二、初读感知,自行解疑。
生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地球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
生: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生:地球太可爱了。
生:地球是美丽壮观的和蔼可亲的。
师:迅速浏览全文,看文中那句话能概括这个问题。
生: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板书:可爱/易碎。
三、细读悟理,落实目标。
师: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地球的可爱?
生: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生: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课件出示以上两句话。
师:读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地球像一位温和的母亲。
生:地球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非常亲近。
师:试着把地球的美丽可爱以及我们与地球的亲近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请大家用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赞美我们的地球。
生: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生:我们的地球母亲美丽可爱。
师:地球是美丽可爱的,茫茫宇宙中,自从有了人类,祖祖辈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如文中所说:地球是人类的——(学生接)母亲,是生命的——(生接)摇篮。
师: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读下面的课文,看又能从中体会出什么?
课件出示:配音画面。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同茫茫宇宙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这样,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生:从中体会出地球很渺小。
生:我们人类生活的范围是很小的。
···。
师:抓住哪些重点词语体会的。
生:6300一叶扁舟5.1亿五分之一。
学生自学。
师: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得问题互相帮一帮。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各小组进行交流。
生:我读懂了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说它是不可再生资源。
生: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五大类,它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
课件出示:
自然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生: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
生?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资源,滥用化学品造成了很多灾难。
师:归纳起来就是两条原因,即——。
生齐说: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生活实际中这样的例子。
生:清澈的小河里因为被排放了污水,小鱼小虾都死了。
师:把话说明白,哪里排放的污水?
生:水泥厂。
生:我们学校南边的造酒厂成天排放污水、废气,污染了河水和空气。
师: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酒厂距离我们太近了,咱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受害不小。
生:我们村有些人上山捕杀野生动物,饭店里也有不少吃青蛙的。
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一所山区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和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影片将落寞寂寥的乡村中二人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能看到一个中国底层知识分子的呐喊和无助,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更充满着挣扎与哀伤一个人的课堂观后感5篇读后感、观后感。
在采访中,林诚恳地说到,只愿这部电影能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帮助他们。
《一个人的课堂》是一部公益电影,于2013年3月26日在宁都开机拍摄,该县安福乡西甲村是主要拍摄场地。影片历经4年的筹备,3个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
《新课堂——同心防溺水》观后感
写课堂的作文
课堂开题的报告模板
[课前引导]。
生:陈老师。
生:学校的礼堂里。
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
生:在深圳。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
生:地球。
师:(板书:地球)我们一起叫一声:地球。
生;(齐)地球――。
师:地球听到了没有呀,怎么没有反应?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呼唤:地球,你好!假如地球听到了,她会热烈地鼓掌的。开始!
生(一起,深情地)地球――你好――。
(学生身后响起听课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师:地球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播放太空行星运行的录象,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师: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喜欢吗?请用一句话,夸一夸我们的地球。
生:地球,你真美呀!
生:地球,你好伟大!我喜欢你!
师: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课文里是怎样赞美地球的。
生:“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请充满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为什么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透)。
师: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第一个请谁读?
生:(纷纷举手)。
师:这么多的同学愿意读。好,我请班长推荐一个。
(班长推荐学生甲)。
师:(对班长)请你说说为什么推荐她?
班长:她读书水平高,胆子大,声音特别响亮。
师:请你读1、2两段,要把班长夸奖你的那些特点读出来。
(学生甲读课文)。
师:确实如班长所说的那样,读书的水平高。下面请谁读?现在请你(对学生甲)推荐一位。
(学生甲推荐学生乙)。
师:(对学生甲)你为什么要推荐他?
学生甲:他读书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师:(对学生乙)请你读3、4两段,要把流利、有感情的特点读出来。
(学生乙读课文)。
师:很有感情。好,下面请谁读?有毛遂自荐的吗?(学生纷纷举手,对学生丙)请你读5、6、7三段。你先说说你读书有什么特点。
生:我虽然读书没他们好,但我进步很大。我的特点也是有感情。
(学生丙读课文,且发挥很好)。
师:掌声鼓励。谁读最后两段?(举手的学生特别多)好,全班一起读。
(全班齐读课文)。
师:下面我还要检查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情况。看屏幕。
先理解带点的字,再解释词语: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生:渺,是细小。渺小,就是小的意思。
师:再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居住遨游扁舟枯竭。
师:请同学们相互说说。
(学生相互说词语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理解这些词语时,有没有规律可寻?
生:这些词语前后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我们在解释这些词时,可以用其中的一个字的意思来解释它。
师:再看下一个词。
举例解释词语:
自然资源。
师:请迅速地读课文,举例说说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生: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师:现在将这些自然资源分两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吗?
矿物资源(不可再生)。
水资源、森林资源、
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可以再生)。
---------------------------。
生:前一类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后一类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
师:再看下面的`一组词。
朗读理解词语:
……不是……而是……甚至……。
师:请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要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读出来。(学生练习后,教师请一学生读,表达得不是太好)。
师:“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怎么才能把“几百万年”和“几亿年”读得区别开来?
(学生再读,理解得比较好)。
师:课文中还有几组关联词,请找出有关的句子,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读读。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
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地球很美,但是也很小;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课文还告诉我们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师:请大家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并以最快的速度背熟。
(学生读书,背书)。
师:请同学们一起背最后一段。
(学生集体背诵后,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一起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全班集体背诵最后一段)。
师
一个课堂一个阵地,这是我在大学四年里深刻体会到的。在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每一个座位都是一个独特的阵地。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体验。
第二段:实践与总结。
在每个课堂上,我都努力实践着“一个课堂一个阵地”的理念。我从第一天开始,保持专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当老师讲到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时,我会主动分享我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这样的参与,不仅加深了我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第三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还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这是一个可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机会。我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众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在小组讨论中,我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通过集思广益,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项目实践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些团队合作的经验也让我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和自身的不足,激发了我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的动力。
第四段:课堂之外的思考。
虽然,“一个课堂一个阵地”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学习和互动中,但我认为课堂之外的思考和学习同样重要。在课后,我会对当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也会查阅相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主学习,我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五段:结语。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段时光,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课堂一个阵地”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与体验将伴随着我走向社会,助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最早听到的一个关于陕西的顺口溜就是“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我在参观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乾陵之后,相信了地下的确可能有比地上更加丰富的景观。这是传统旅行和风景的悖论。在此之外,我在西安的旅行还确立了另一个悖论,那就是夜晚的景观有可能比白天还要丰富多彩。这样的情景,也许只有西安这样的城市才可能上演:现代化的大都市具备了将功能型的夜晚向后无限推迟的物理条件;西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又为这样的夜晚注入了独特的内容,成为这样的夜晚产生的人文条件。西安的几次夜行,我就看到了一道迥异于白天,贯穿历史与民间的独特风景。
一
抵达西安的第一夜,我去了西安知名的地标——大雁塔,还有钟鼓楼、大雁塔广场和旁边的曲江公园等。之所以没有白天去,是因为我在白天去看了西安周边的地下景观,这些西安的地上景观,我则留到了晚上。
这应该是适合的观景选择。我难以想象自己敢在晚上走进乾陵地下墓穴,或者在晚上跑到秦始皇的墓上走一圈,事实上这也不可能。而西安的这几个地上景观,在夜晚仍然可以进入。这几个地方是与历史有关的,但却并非完全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经历了千余年时间洗刷后的历史,有些地方甚至因此而变得簇新。因为翻修和新建都可能是时间洗刷历史的方式,后者犹其是现代人所擅长的。但在西安,这样的新建也可以作为一道景观,仅仅因为这里是西安,那些历史原始的发生地。这种空间地理崇拜可能会淡化对那些簇新或翻修建筑的不适感。但这种淡化毕竟有限,当在西安呆上几天,发现这里白天人们的生活和其他地方没有太大差别之后,这种神秘感和崇拜感就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能让西安这个现实中的城市重新产生光环的办法之一,就是当夜晚来临之后,用人造的光线缩小新旧建筑之间的区别和差距,让它们成为人造光线下的统一体,用现实的光为它们戴上光环。历史与现实在夜晚的界线因此而变得模糊。
我看到的大雁塔,就笼罩在这样的光芒下。但这并不妨碍我内心涌起的崇敬之情。虽然当代著名诗人韩东在《有关大雁塔》中幽了大雁塔一默,但真正面对大雁塔,我仍然像是面对真实的历史一样。因为唐朝曾经的宫阙大都已消失,在西安地面上留下的古建筑并不算多,曾几何时,大雁塔就是唐朝的象征。我对大雁塔的崇敬其实就是对唐朝的崇敬。不仅因为它的高大、雄伟、壮观可以代表唐朝的风范;也还因为与大雁塔有关的一个人——玄奘——这个因为志怪小说《西游记》而家喻户晓的人物。大慈恩寺就是玄奘曾经翻译佛经的地方,大雁塔就是用来伫藏他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与佛像的。
很难说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西游记》而知道玄奘的,而且对他的认识也停留在《西游记》那个层次上。也许很多人都是以《西游记》中那个迂腐,好坏不辨,手无敷鸡之力的僧人形象来定义他的。事实上,玄奘的勇气、胆识和能力都超出了常人想象。他为求真知,只身赴印度,游历五十余个国家,修习佛法。十七年后他才回国,带回657部经卷,然后穷尽一生来翻译佛经,共翻译了1335卷,并留下了著述《大唐西域记》。这个成就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后世把他尊为思想家、宗教家、翻译家、外交家。他的旅程同样超越了常人的想象:五万公里的路程,恶劣的地理环境,十七个寒暑,五十多个名字古怪的国家……这一切都在国人心中成为了一个传奇。也许正是这一连串数字和文字的传奇色彩,激发了普通百姓和民间知识分子的想象力,再加上宗教的心理作用和对宗教教义的引用,与玄奘一起旅行的人数不断增加,《西游记》的故事也不断成形。最后,吴承恩对民间传说进行加工,以完整的小说形式写下了一个名扬天下的神话故事。
在现实与小说的众多不同之中,有一件事还值得一提:与小说中玄奘受唐太宗之托取西经不同,当初玄奘西行的请求是被唐太宗拒绝了的。但为了信仰,他一个人“偷渡”出国,以个人身份游历了西域诸国。虽然是这样,但我还是想说,玄奘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更多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正是唐朝较高的社会自由度和政治包容度,才会促使玄奘违抗皇命而“私自西行”,而且归来之后,不仅没有因为私自西行而受到处罚,反倒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不独如此,唐朝社会的开放性,文化的多元化也大过诸多朝代。当时长安的大街上有数量众多的各国胡人的往来,就是例证。也正是这些胡人在与唐朝的通商贸易中持续将丝绸之路贯通,玄奘的西行,才会相对顺利。如果靠玄奘一个人去摸索这条道路,他的旅程将会增添更多的未知数。也许正因为这诸多的因素,玄奘和大雁塔才有足够的资格来代表唐朝,也都能标示出那个时代的独特气场。也因为如此,我才不由得流露出一份崇敬。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绕着大雁塔一圈,走到了大慈恩寺正门。时间已晚,大慈恩寺早已关门,我们无缘进入寺庙,去更近距离地接触大雁塔。但并没有太大遗憾,因为它的高大壮观,我在寺院围墙外不管怎样走,都能看到它;还因为它是西安市的标志,我对它的形状已烂熟于心。此刻的看,不是为了确认它,而更像是为了确认我的在场,确认我就在这个古代被称为长安的地方。还有一个原因是,大慈恩寺之外的大雁塔广场上,就有玄奘的塑像,我在寺院之外就可以完成膜拜。后来,我也没有在之后的白天进入大慈恩寺,没有像韩东诗里的写到的那样:“我们爬上去,看看周围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虽然在大雁塔时没有想到那么多,但不可否认,韩东的这首《有关大雁塔》因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特的地位,已经成为大雁塔文化语境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现代诗的写作者,我当然对它耳熟能详。人们都说它与杨炼对大雁塔充满文化崇拜的书写恰恰相反,进行了解构。但我却觉得韩东这样的书写不是在讽刺文化,解构文化,而恰恰是在讽刺没文化,讽刺附庸风雅。甚至我有时还会想到它讽刺的是一种旅行方式。这种旅行方式就是那些跟着旅行团,被导游规定了参观时间的游客所采取的方式。这些游客对大雁塔,不需要知道更多,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到过大雁塔,所以要登上去看看,合个影然后再下来。这与他们对待玄奘的态度也是相似的,他们甚至不想知道历史中的玄奘与影视剧中的玄奘有什么不同。苦行与好笑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后者。在这个娱乐致死的年代,崇高和深刻都已不再是人们追逐甚至认同的价值。
大雁塔周围还有更多的'风景。大雁塔的北面就是北广场,广场上都是簇新的仿古建筑。虽然是仿古,但并没有大雁塔的历史意味。这在白天看来,尤其明显。但到了晚上,灯光奇妙地改变了这种情况,就像让这些建筑物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我看到的大雁塔,就笼罩在这样的光芒下。现代化的灯光不仅没有改变大雁塔的年龄,反而让它的古老得以彰显。因为如若没有灯光,大雁塔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黑影。这样,它的年龄就更成为问题。但拥有了灯光之后,大雁塔拥有了一番历史之外的味道——梦幻的味道。这种历史和梦幻味道的混合,就是灯光所调制的视觉的美味佳肴。这样的效果同样出现在钟楼与鼓楼上,我同样被夜色中钟楼与鼓楼的美所震摄。它们在灯光下甚至比在白天时更具历史沧桑感,更有立体感,也更古典。现代灯光技术就像一个魔术师,他甚至让大雁塔北广场那些崭新的建筑也拥有了与大雁塔、钟鼓楼一样的历史感、古典感。那些在白天我可以一眼识破,不会怎么去留意的仿古建筑,在灯光下让我产生了奇妙的感觉。
当然,并不仅仅是这些建筑,贯穿了整个北广场中轴线的雕塑起了更重要的作用。我不知道白天人们来到这里会不会驻足观看,但在夜晚,灯光不断把我们视线的焦点引到这些惟妙惟肖的雕塑上。这些雕塑虽然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内容却都指向了那个著名的国际大都市——长安,时间也都指向了唐朝。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了如此多的唐朝主题雕塑,它们不断地把我引向历史之思。这些雕塑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以致于面对那些唐朝大诗人,我会顿起膜拜之感;看着武则天的鸾驾,我甚至生出了想要上前看看武则天真实模样的想法。
仿古建筑、雕塑和灯光共同组合成了一个立体的唐朝盛景。当到达雕塑群的最后,看到很多高大的柱子上的led屏展示出壮观的唐朝古典图像,我为长安,为唐朝这个伟大的朝代而欢呼,但同样为一个现代化的西安而欢呼。就像我在投入感情的同时仍然保持着理智一样。
这种现代化也的确值得欢呼。我在另一个唐朝的都城——洛阳,就没有见到这样壮观的夜景。彼时洛阳的繁华一度超过长安,但到了现代,洛阳却远远落在了西安之后。不必去做那些宏观的比较,仅从入夜之后老城的灯火辉煌与灯火阑珊相对比,就能够看到这种差别。
沿着这灯火辉煌的走廊继续向前观看,一尊李世民骑马高高在上的雕塑结束了这整组雕塑群。我像仰望真实的人物一样仰望着他,一种崇敬之感充斥了我的心间。这是唐太宗这个历史人物给我的感觉,也是唐朝这个朝代给我的感觉。对这个广场的游历,就像我在温习唐朝历史一样。它们和大雁塔一道,把我送入唐朝。
这种进入仍然是精神指向的。我愿意用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来表述这种进入。如同这首歌是极致的古典和极致的摇滚的合一一样,夜西安在我的感觉里,古典和现代也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统一。
二
我在夜晚抵达的,还有鼓楼后的回民街。它的盛名甚至盖过了许多景点,成为自助游的必选项,因为那里有着羊肉泡馍等让人垂涎三尺的西安美食。我在抵达回民街之后,发现这里的确是“吃货”的天堂。种种传说中的食物一一登场,但价格却超乎了我的想象,是我的家乡价格的几倍。但真正品尝了之后,也感觉物有所值。西安羊肉泡馍的肉汤是如此的浓郁,以致于我想口味清淡的南方人不一定会喜欢。也许只有西北人才会以如此浓烈的肉汁来浸泡最为普通的馍,使之几乎发生质变。这种口味对于习惯了五谷杂粮的中原人来说,也是有些不适应的。只有在畜牧业与种植业同样发达的西北,肉这种动物蛋白与谷物的植物蛋白才是平分秋色的。于是肉的大量运用,肉汤的浓郁让外地人重新认识了羊肉泡馍这种食物,并成为西安的特色饮食,甚至成为西安的代表。
这条回民街我在白天也来过,但并没有夜晚的感觉好。也许因为夜晚时间的充裕,才能够让人去从容面对那数量众多的小吃。除了那些灯火通明,热气腾腾的美食店铺,还有更多在大街小巷摆卖陕西纪念品的小摊或店铺。皮影、剪纸、布老虎,泥塑这些陕西民间符号,琳琅满目地进入我的眼中,让我感觉像在这里找到了陕西的根脉。这里与大雁塔肃穆的气场完全不同,就像是西安的两个极端:一个指向了伟大的历史,一个指向了世俗民间生活。
在这众多的店铺中闲逛时,我发现了一处古宅,“榜眼及第”的匾额高悬门上。从仍然开着的大门望进去,里面像是别有天地。我还没有在晚上游过古宅大院,所以就当即买票进去。之所以没有在晚上游过古宅大院,因为它们往往在晚上都要关门。也许因为夜晚才是回民街最为热闹的时刻,所以它会仍然在夜晚开放。它正式的名称是北院门144号民居,别称高家大院。进去之后,我才知道它的规模并不能跟那些动辄几条街的山西大院相比。也许因为这是寸土寸金的西安城,而那些山西大院大都在乡镇村落之中。虽然不是很大,但高家大院却以古典和雅致深深打动了我。
进入大院就是一个精致的石雕屏风,工艺一点不亚于我在山西与徽州见过的晋雕与徽雕。而进入院子之后,看到院子主体建筑都是二层的阁楼样式,还有方方正正的天井。那些雕花的窗棂和廊柱等精致木雕,以及整个院落的布局,都让我感到了一种南方小巧玲珑,细腻精致的美。也许是因为我在西安见到的多是大雁塔、钟鼓楼等较为宏大的建筑,或是兵马俑、秦陵等太过沉重的事物,进入这样一个普通的宅院,让我的感觉一下子没有调整过来,才会误以为这是南方。其实,古城历史虽然悠久而沉重,又有着粗犷豪放的一面,但对于古城市民来说,却依然可以选择精致典雅的生活。这个古宅,正是这种生活方式所留下来的标本。
因为是在夜间,院子里挂着红色的灯笼。灯笼把白昼生硬的光线软化,又让漆黑的夜晚拥有了温度;同样也把时间变得柔软,现在与古代之间,仿佛只有一层窗户纸那样薄的距离,又仿佛这种古典生活的余温尚未褪去。
我不断地从一进院落进入下一进院落。屋外的灯笼和里面的灯光仿佛制造了这座宅子依然在呼吸,在美好地活着一般的感觉。院子与刚才在街上的那般拥挤热闹完全不同,仅仅是一墙之隔,便隔开了现代和古代,隔开了喧嚣与宁静;也应该与白天完全不同,是另一重天地。柔软的灯光照耀着古宅里的物件,屋子里一切摆设如旧,清晰在目,让人想起那种古典的生活。除了灯笼制造的朦胧意境,屋外的灯光也一点不艳咋,该暗的地方仍旧是暗。灯光在这夜色里,也如同国画颜料一般,太浓太艳显得过于俗气,浓淡之间,才会生出韵味。这古宅就在这浓淡适宜的灯光里显得韵味十足,给人足够的品评空间。
古宅中值得品评的还有那些楹联匾额。也许是因为夜晚时间的充裕,我一遍遍地欣赏着它们。我在这些楹联中更深一步地进入到了这个家庭。主宅上迎紫、凝瑞的匾额悬在门头,最后的阁楼命名为叠翠轩,这些色彩感十足的词语让古宅也仿佛拥有了丰富的色泽。而楹联则更多关乎诗心雅兴,伦理道德,在古宅中也算常见,不过有一幅楹联还是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无乖戾气无落寞气无富贵娇奢气才称为福气真高/有读书声有纺织声有儿童欢笑声方见得家声果好。这幅看来朴实无华的楹联却一下子打动了我。也许是因为后联中“有儿童欢笑声”让我想到宅子主人最懂人伦喜乐而不古板,孩子们的笑声也仿佛一下子出现在这个院落里。这是这个宅院曾经真正容纳过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许比那些精致细腻都更为重要。
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日前举行了颁奖典礼。以赣州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的中国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从全世界91个国家的4000多部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最佳外语片奖。
《一个人的课堂》由著名导演李x林执导,于2013年3月在宁都县开机拍摄。电影取材以宁都四中曾庆平老师为主人公原型,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的故事。面对家长纷纷把学生带走的尴尬,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考验,面对亲友的反对和质疑,面对高薪工作的诱惑,面对最后一个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目光,宋文化最终选择坚守教学岗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
据了解,在拍摄中,剧组在南昌、赣州及宁都300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精选了10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剧情增添了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纯朴浓郁的乡情带给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影片历经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是我国首部倡导全民互动公益,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师的'爱心之作。
江西本土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将于2013年3月5日开机。据悉,该电影是国内第一部倡导全民互动公益,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师的爱心之作。
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艰苦的教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即便是没有编制的工作,他依旧“乐此不疲”地做着。可是,落后的教学环境,家长的质疑,让生源逐步流失,最后课堂里只剩下一个学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运多舛,被亲生母亲抛弃,父亲又不慎从13楼摔下,面对着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年迈的奶奶无钱治病,父亲工资无从讨要,热爱学习的唐明明与老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间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个影片经过了4年的筹备,3个多月的拍摄,6个月的后期制作,李x林导演试图用几个卑微人物、一个宁静的山村去讲述一些社会宏大的问题留守儿童与最后的代课老师他们生存现况,在这个虚假浮华的大片时代《一个人的课堂》堪称诚意之作。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剧情本土元素,剧组在江西南昌、赣州及宁都三百多名本土群众演员中挑选了十多名江西本地演员,分别扮演留守儿童、留守村民、留守老师等角色,他们原汁原味的本色出演给剧情增添一份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乡土味儿,这股纯朴浓郁的乡情,将会带给江西观众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3月26日,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在宁都开机拍摄。这是一部倡导全民公益互动,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赞美乡村教师师道精神的影片。该影片由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世纪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时光动力国际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制作。
《一个人的课堂》取材于宁都本土,影片讲述了一位普通乡村教师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区小学代课逾20年,面对家长纷纷把学生带走的尴尬,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考验,面对亲友的反对和质疑,面对高薪工作的诱惑,面对最后一个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目光,他毅然选择放弃优越工作,始终坚守教学岗位,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学业的真实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