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主要是指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围绕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产生的争端,自从2009以来随着南海问题的升温,南海问题也逐渐成为地区热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南海问题;国际化
在二战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存在南海问题,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及其附属海域的和管辖权也没有异议。问题的产生皆源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和1968——1969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所发表的一份关于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上油气资源远景的诱人报告。巨大的利益使得越南和菲律宾等国违反国际法基本的领土原则,漠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甚至非法占领属于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南海问题也因此形成并升级。
一、越南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方式
1、2010在越南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时,把《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列为第16次东盟首脑会议上的主要议题之一,这是越南政府将南海问题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试探性一步。
2、 加强与其他国家海军方面的合作。2010年8月初,美国航母“华盛顿·乔治”号航行到越南的专属经济区时,美军邀请了越南岘港代表团和驻岘港军队登舰参观。其后在8月10日,美军的“约翰·麦凯恩”号反导弹驱逐舰抵达越南岘港。在岘港停留了一个星期,此期间里双方开展了搜救演习,同时进行了体育文化活动的交流。越南加强与外国海军合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利用外国的海军技术增强自己的力量,其次则是通过与外国海军及共同进行海上巡逻及军演来显示自己在南海的存在分量。①
3、 开放金兰湾。2010年10月30日,越南总理阮晋勇公开表示,金兰湾将海军的后勤技术服务对所有国家进行,这表示金兰湾港口面向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海军开放。越南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借助外国力量达到建设金兰湾成为现代化海军基地的目的。同时,开放金兰湾一方面可以促进海军力量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海上经济能力。无论是哪一方面,越南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南海问题国际化。
截止2011年底,南海紧张局势可以说到了一个转折点。理由主要是两个:
1、美越的初期目标已经完成。美越将南海问题作为契机,高调制造对中方明显不利的舆论,将南海争端在舆论上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是美国和越南孤立中国的第一步。
2、柬埔寨从2012年1月起成为新的东盟轮值主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美国和越南利用东盟各个论坛为平台围攻中国的力度。②
二、越南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原因
首先与中国的迅速崛起有关,马温·S·塞缪尔斯指出,南海问题同中国在亚洲转变的大国角色有关。从 20 世纪 70年代开始,中国为了成为海洋大国采取了新的范围更广的强硬的海洋政策,当代海洋争端会与中国海洋力量的不断壮大密切相关。③2009 年开始的一波南海问题研究中,中国因素经常被提起,所谓中国“自以为是”和“侵略性”成为南海争端复杂化的“主要诱因”。有西方观察家认为中美之间的“无暇号”事件主要反映了中国在海军现代化问题以及在寻求南海油气资源上的“自以为是”。④以上观点都有很明显的“中国崛起”的味道,尤其是在中国把南海问题上升到“核心利益”的高度之后。西方很多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中国“自以为是”的最好例证,南海问题是由中国首先挑起。美国东西方中心的马克·J·瓦伦西亚就指出,“中国拒绝马来西亚和越南外大陆架建议,并将南海归为核心利益等行为,都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外交机会,并使得东盟各国更加靠近美国”。⑤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学界普遍同情越南、菲律宾的原因之一,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西方学者的观点和看法。只有了解才能沟通和信任,为了在国际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澄清我们的立场,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我们也很有必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在南海问题上的对话与交流,甚至不排除激烈的交锋。⑥
其次,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有关。从2009年起,美国的南海政策有了调整的迹象。在 2010 年的东盟地区论坛上,希拉里宣称“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开放进入亚洲公海水域和遵守国际法,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此后,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美国在南海的国家利益,并且主动“帮助”一些东南亚国家寻找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途径,这其中固然有美国宣称的航道安全、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契合美国亚太的“战略枢纽”。“在未来的 10 年里,争夺西太平洋的主导权将决定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⑦由于美国重返亚洲的全球性战略调整,一方面需要遏制、防范中国,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安全联系,以达到维持其在亚太的领导和影响力。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和政策都趋于强硬,这背后少不了美国因素的推波助澜。正如帕西瓦尔所说,“南海也许不是中国战略意图和美国亚太政策一贯性的试金石,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南海问题的升级是件好事,可以帮助美国强化亚太地区的同盟和伙伴关系”。⑧
再次,能源安全。南海是重要的国际航道,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石油和战略物资的进口有绝大多数要经行南海区域;加上南海本身丰富的油气资源,无论是从保障能源通道的角度还是觊觎南海资源的角度,美日插手南海争端实在意料之内。2008 年金融危机,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日益上涨;一方面南海本身丰富的油气资源,另一方面是日益上升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益也使得各方更加重视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在近几年来的不断升温升级除了与中国自身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外,还有日本和印度的外部诱因。
1、日本的穿梭外交。日本自身也和中国存在的领土争端,在中越的南海问题上日本积极挑拨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诱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国际化。日本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加大自身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中国因为南海问题受到牵制,避免中国全力在问题上针对日本。
2、印度搅局。印度之所以也插手南海问题、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其理由和日本类似。印度和中国之间还有中印边境谈判和“克什米尔问题”,南海问题越复杂就越会消耗中国的力量,印度也可以趁机在中印的相关问题上争取主动。
越南对南海的要求从法理和事实来说都是站不住脚的,但是越南就是想利用各种国际平台,把本属于中越两国双边的问题公开化、复杂化、国际化,试图陷中国于被动。国外的势力由于政治或者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有不少对越南是同情、支持的态度。在这方面笔者认为首先法律上,加强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国际法中的有关制度作为武器,做到靠法律说话。避免给外界传递出中国“自以为是”的印象,而是以法理服人。
其次,既然越南可以多次召开有关南海问题的会议或者论坛,我们为什么不呢?召开相关的会议或者论坛可以让各方平等交流,一方面可以澄清一些事实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驳斥越南,以免外界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偏听偏信越方的一面之词。(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应文 《试论越南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之举措——兼论其与越南海洋经济战略的关系》东南亚研究 2010年 第6期
[2]张海文 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议问题 世界知识
[3]Marwyn S.Samuels,“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p117
[4]Micah Springu,t“Managing China's Growing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World Politics Review,July 27,2009
[5]Mark J. Valencia,“The South China Sea: Back to the Future”,in Tran Truong Thuy,ed. ,The South China Sea: Towards a Region of Peace,Stability and Cooperation,p83.
[6]任远喆 南海问题与地区安全:西方学者的视角 外交评论2012年第4期
[7]Robert D.Kaplan,“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Future of Conflict”,Foreign Policy,September / October 2011,pp.76—85
[8]Bronson Perciva,l“America‘Returns’to Asian: the South China Sea”,paper 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The South China Sea: Cooperation for Regional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Hanoi,Vietnam,November 3—5,2011.
注解
①邓应文 《试论越南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之举措——兼论其与越南海洋经济战略的关系》东南亚研究 2010年 第6期
②张海文 从国际法视角看南海争议问题 世界知识 2012年4月
③Marwyn S.Samuels,“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p117
④Micah Springu,t“Managing China's Growing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World Politics Review,July 27,2009
⑤Mark J. Valencia,“The South China Sea: Back to the Future”,in Tran Truong Thuy,ed. ,The South China Sea: Towards a Region of Peace,Stability and Cooperation,p83.
⑥任远喆 南海问题与地区安全:西方学者的视角 外交评论2012年第4期
关键词:南海问题;政策;配合;崛起
一、 南海问题的由来及现状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无论从南海诸岛的考古发现还是从历史典籍,都证明了这一客观事实。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社会也都承认中国队南海诸岛的。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地质考古发现我国南海地区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后,相关的周边国家开始蚕食、侵吞其中的一些岛礁。而1982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获得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更加刺激了这些国家对南海诸岛的分割占领。这些国家利用《海洋法公约》中的某些对其有利的条款,在南海领土问题上与中国公然抗争,大大提高了南海问题解决的难度,从而逐渐造成了今日南海的局势。目前,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在中国政府管辖之下。南沙群岛虽然属中国,但189个已有命名的岛、礁和暗滩、暗沙中,中国仅控制着9 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大部分岛屿都不在中国控制之中。有关国家抢占我南中国海岛礁约50个。其中越南占据着南沙的29个岛礁,菲律宾占据9 个,印度尼西亚2 个,马来西亚抢占9 个,文莱1 个。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国家开始分别在所占据的岛礁上修建飞机跑道,建渔港、灯塔和旅游观光点,并纷纷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南沙地区的油气资源。一些国家自从涉足这一海域后,短短十几年时间,已从南海获取了重大经济利益,有的甚至从贫油国变成了油气资源出口国。到90年代末期,这些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余个和油气田180个,仅1999年就年产石油4043万吨、天然气310亿立方米,分别是我国1999年整个近海石油年产量和天然气产量的2.5倍和7倍。目前,南沙海域已经有200多个油气田,超过1000口油井被东南亚国家勘探和开发,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5000万吨。各国对中国渔业资源的掠去是惊人的,并且还经常抓捕中国渔民。90年代东南亚的中国风嚣尘上,也是中国开始关注南中国海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十分被动。主要岛屿除太平岛为台湾所占之外,其余均控制在越、菲、马等国手上。
对于东南亚相关国家来说,南海问题主要包含着、领土、资源之争。但对于中国来说,则更事关国家崛起的大业。综观近代世界大国历史,海洋权益与其兴衰紧密相关——荷兰、英国都是借海洋而登上历史舞台,俄国彼得大帝发动对瑞典的战争、数次瓜分波兰以获取出海口,美国的领土扩展到太平洋东岸,才有了今日美国。今天,美国无疑要借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的发展,而一个国家海洋权益的强弱,事关一个国家对海洋权力的争取、保护能力。中国的崛起,解决南海问题是题中应有之意。
其次,南海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对于中国来说,南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缘价值,它是我国东南部战略防御的前哨阵地和华南地区的海上屏障。获得对南海(尤其是南沙)的支配地位,使中国的战略防御纵深向南推进数百海里,对于保障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重要意义。南海问题不解决,则中国与东盟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也将长期存在。而且南海是海上交通要道,控制南海,对于中国的海上贸易安全有重要经济意义。
二、 中国政府南海政策的执行阻力分析
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一贯政策是“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关于政策的提出、发展等与本文关系不大的地方不再论述)。这一政策使争议双方有可能将注意力放到经济的优先发展上来从而有利于将双方引向和平解决争端的轨道上来,“共同开发”也可以避免南海问题被美日等国利用。为此,中国在经济、外交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签订了中、菲、越《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发表了中越双方《联合新闻公报》,但从目前南海各国所发生的事端来看,这些条约、公报都只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实质的约束作用。
中国的政策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认为,其原因在于:
1.大国的介入,南海地区国际形势复杂。南海各相关国家为造成既成事实,加紧对南海资源的开发,借助美日等国家的力量抗衡中国;其次,南海是重要国际贸易通道,主要各国(美、日、印、欧)在此有重要利益。而且,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地区不稳定、中国的崛起,美国加紧对中国的遏制等因素,利益纠缠,国际形势复杂。[1]
2.南海争端复杂。南海的争端,不仅仅在于南海相关国家对南海的资源开发,更在于对我的侵犯,使“在我”的前提形同虚设。各国在所占的岛屿上修筑机场、跑道、灯塔,并通过各种海基法案,无视本国政府的一再警告,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
3.南海各相关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共同合作,抗击中国,使中国面对一个国家利益集团,外交上十分被动。
显然,要解决南海问题,必须排除或者最大可能减少美、日等国的干预,加强军事建设,分化瓦解东南亚各相关国家,争取各个击破。
三、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政策的要素及其可行性
1.经济政策
通过发展对东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大东盟各国对我之经济依赖。
历史上,德国首相俾斯麦曾经用经济手段达到加紧联系德意志诸邦、孤立奥地利的目的,并最终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联邦。今天的欧盟,也正走着通过市场的统一走向政治的统一的进程中。古今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决定政治,市场的统一使双方休戚相关、产生共同利益,最终导致政治上的统一。这是值得我们在南海问题上进行借鉴的。我们当然不需要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达到与南海各相关国实现政治统一的目标,但通过发展东盟与我国的经济贸易,可以大大加强南海各相关国的在华利益,从而增强其对华的经济依赖。这对于中国在南海争端较为不明显的时代,可以随时约束相关国家在此问题上不轻易作出冒进的政策举措。而日后在南海争端激化的情况下,则也给中国增加了一份筹码,中国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南海各相关国家进行经济制裁,这对于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的相关国家来说,将造成极大打击。
但是增加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人口、科技等方面的禀赋差异不如东盟与美国那么明显,中国于东盟处于同一国际市场梯次,传统经济领域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对东盟吸引力不大。在国际社会,我国生产的那些基于科技地段、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玩具等)甚至与东盟相关国家存在竞争的局面。因而中国政府应在非传统经济领域与南海各相关国家展开合作。中国应当积极与东南亚努力建立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开发的合作机制,在不同的国际市场梯次中实现进一步的合作。以“海洋开发为例,如果各国能够从海域管辖权划分、油气田勘探开发、资金投入、技术开发、产品加工等多个层面探讨对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问题, 那么在外部环境日益改善的前提下 , 南海问题争议各方将很可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形成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2]一旦这种合作形成,经济的力量将把东盟与中国紧紧捆绑。而随着南海相关国家在这一领域经济利益不断扩张,它将很难离开南海。而中国根据现有的南海开发状况,保持对南海资源的较低依存度,就可以使中国在南海争端激化时游刃有余,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其次,中国应加强同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的经济联系,因为当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易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发展与中亚、俄罗斯、非洲的友好关系,保证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
相比较纯粹军事行动的政策而言,使用长久而渐进的经济政策显然不损国力,不伤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感情,不引起国际舆论对华的指控和世界大国对华的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孤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外交政策
在南海争端中,美国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外角色。中国欲解决南海问
题,首先必须排除或者尽量减少美国在此区域的干预和对我国在南海行动的阻挠。在地缘经济、政治战略的影响下,出于对海上贸易通道、南海油气资源等的考虑,美国积极干预南海问题。美国通过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合作,加强在此区域的军事存在,争取在此地的安全主导权,以南海问题为契机打压中国的崛起。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合作展开的军事演习更显频繁,“肩并肩”、“金色眼镜蛇”、“卡特尔”等的展开,使中国南海的周边环境急剧恶化。中国的崛起必将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排挤美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因而美国与东南亚的军事合作,其战略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即构成东南亚-台湾-朝鲜半岛三位一体的“环形岛屿链”,从而达到压缩中国向太平洋发展的战略空间,遏制中国的崛起的目的。而南海相关国家也正好借美国之力打压中国,双方于是一拍即合。
但是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上政治大国地位的确立是无法遏制的,美国急需中国在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对其予以支持。因此,我认为,中国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当由如下构成:1.尽可能发展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如召开 “东盟外长会议”、“东盟首脑会议”,发展“东盟10+3”等经济合作,排挤美国在此区域的势力;2.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反恐等重大外交事件上对美国予以合理的支持,以要求其在南海问题上对我国的支持。
此外,因尽量发展海军,弱化美国在此区域的军事优势。
对于日本,则首要应在外交上承诺保证其南海贸易航线的安全,以此力争其对南海问题上持中立态度。
明治时期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曾经说过:“在实力相当时,外交就是力量;在实力悬殊时,力量就是外交。”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从这一点说,我们发展海洋军事力量,建造大型水上作战舰艇、建造航母的确已是燃眉之急。军事上的支持对于此类事关国家、领土完整的外交谈判的胜利是不可或缺的。我国在南海问题相关谈判中的最主要目标是确立中国对南海岛屿的。我们必须加大外交斡旋,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以支持其对南海资源的开发为诱饵,逐一展开对南海相关各国的外交攻势,力求通过经济和军事上的压力,迫使其对南海(尤其是南沙诸岛)归我的外交要求达成妥协。之所以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原因在于如果东盟相关国家出于其共同利益的考量,达成外交一致,这对于中国在外交谈判桌上的形势将极为不利,一个国家对抗一个国家利益集团,其信息之不对称不言而喻。毕竟对于东南亚相关国家来说,少一个分蛋糕的庞然大物显然更加符合其国家利益。
谈判期间可派遣渔民和渔政船在有争议的海域展开大规模捕猎、巡逻行动,力求制造事端,如造成对我军民伤亡,则可借此加大对相关国家的外交压力,并博得国际舆论之同情,减少国际舆论对华政治压力。同时,在历史和法理两个维度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取得国际舆论对华支持。
待问题解决后,亦可如上制造事端,借机收回部分开发权,或者真正实现“共同开发”的既定政策,其底线是中国必须在南海拥有大部分利益。
3.军事政策
首先,应加快建设航母、新型核潜艇和大型海上作战舰艇,加强远洋作战能力。综观二战以来海战经验,以制空权夺取制海权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以中国目前的海空军实力,尚不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严格来说,打击海盗并不算是远洋作战),完全无法与美国抗衡。一旦美国介入南海事端,则中国将处于极端劣势的地位。中国海军之所长仅在近海作战(有沿海空军、陆军和二炮部队的支援),而远洋作战,非有航母不可。中国一日无航母,则一日不可轻易与日美交恶。
其次,中国若对东南亚相关国家中的某一国发动战争,考虑到唇亡齿寒,相关国家极有可能相互联合,共同抗击中国海军在南海的军事行动。而美国、印度等国出于对华遏制政策的考虑,日本出于对海上生命线安全的考虑,极有可能出兵干预,届时中国将处于极端恶劣的军事环境,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海军发展将是一场灾难。战争只因当是政治的延续,单纯以军事手段解决南海问题可以说是下策。
第三,与南海各相关国家展开广泛的非传统安全的合作,促进军事互信,通过军事合作,打击该海区的海盗,展示中国海军实力,对南海各相关国家产生威慑作用。
当前中国所能采取的仅仅是一些“准军事”手段,比如,海洋渔政船巡航等,这样能在目前能力范围内既不引起外交事件也能有效维护我国,并且比较经济的手段。
4.政治策略
首先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各领域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友好关系。
第三次“陈江会”签署三协议、发表一个共识,宣布将开通两岸定期航班、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达致共识,两岸“三通”已经全面实现。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友好发展,可以逐渐打破美国对华的军事遏制,而且,两岸的友好发展将大大有利于南海问题的解决。大陆应力求与台湾达成共识,在军事上加强合作。甚至共同在太平岛驻军,这对于南海相关国家的威慑力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加强全国人民的海权意识,保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减少在非正常时期的舆论压力和政策执行难度。
以上4个政策,当然是不能割裂来实施的,其中经济合作和军事建设将贯穿整个南海问题解决的过程,外交斡旋以求突破是其重点,造成敌我军民冲突、获取国际舆论同情是外交辅助,排除或减少美日压力是关键,与台湾达成政治和解与合作、唤起民众的海权意识是前提,4方面的政策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在南海问题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渊:《冷战后美国的南中国海政策》,载《学术探索》,2008年1月,第一期
[2]刘中民:《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论述》,载《东北亚论坛》,2006年9月,第五期
[3]王秀英:《南海权益与中国崛起》,载《理论界》,2005年6月
【关键词】中美舰船对峙 国际传播 对策
2009年3月4日至6月12日,中美舰船在中国海域就发生了6起“摩擦”事件,其中以3月8日在南海发生的美国监测船“无瑕”号与我国船只对峙事件最为典型。有评价认为该事件“系中美8年来最严重事件”。本文将以此事件为研究文本,深入探讨当摩擦事件发生后,我们应如何开展策略性的国际传播。
一、中美舰船南海对峙事件回顾及背景分析
中美官方和媒体对该事件的反应经过:
3月9日,五角大楼当天发表声明。指责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声明坚持说,当时,“无瑕”号正在南中国执行测量任务,并抗议“中国船只不断升级的挑衅行为达到顶峰”。美国海军于当日还公布了从“无瑕”号上拍摄的中美舰船对峙图片。
9日当天,中方未就此事有任何评论,中国媒体也无报道。
10日,中国外交部强硬反驳美方关于中国船只“挑衅”美国监测船的指控,发言人马朝旭针锋相对地宣布美方船只“违背了国际海洋公约和中国法律”。中新社在当日发表文章《海军高层:美方指责中国船只跟踪是恶人先告状》,文中提到,我海军副政委邬华扬在10日下午表示,这件事是“美方的炒作”。海军副参谋长张德顺亦向记者表示。“美方把事实弄颠倒了”,“美国人是‘恶人先告状”’。
10日,与此相关是,在同一天,菲律宾签署“领海基线法案”;由南海舰队船只改装的中国最大渔政执法船311号扬帆巡航西沙,进行宣示。
3月20日,美国首次公布了8日从“无瑕”号监测船拍摄的中美舰艇南海对峙事件的动态录像画面。
24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方有关南海舰船对峙的说法纯属颠倒黑白。
此后至4月7日中美舰船再次发生摩擦事件期间,双方舆论趋于缓和。
中国在南海先后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发生冲突,前者属于争端,后者则属于双方对专属经济区的理解不同,但两者都涉及到南海争议。南海之争在70年代后随着南海发现大量资源以及战略地位的凸显而逐渐尖锐起来,南海周边诸国纷纷对我南海群岛及附近海域提出要求:越、菲、马等国更加重视通过民事化和合法理化的手段声索南海。尤其是菲“领海基线法”正式生效后。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其次是东盟有关国家联手对华趋势有所发展,我国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加大,东盟一些国家企图以“集体力量”共同向我国施压;再次是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将进一步突出,我国处理南海问题时将面临更多的牵制因素。此次。中美舰船对峙事件的发生,折射出美国干预南海问题的明显意图。南海问题可能成为未来中美角力的新焦点。
二、对峙事件中两国舆论交锋的特征
当中美舰船南海对峙事件发生后,中美两国媒体在进行外宣的过程中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筹划,争取掌控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美国挑起南海争端,并利用媒体大肆渲染。从战略层面的设计上来看,美方的行动更凸显了其借助南海问题对中国进行遏制的企图。而对于东南亚国家来看,美方的介入将有助于其实现南海争端国际化的目的。“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所发表的文章《南沙群岛――美国领导权在南中国海面临挑战》就曾直接表露“南沙之争不仅是菲律宾的问题,还是美国以及在亚太依赖美国领导权的所有盟国的问题。”
而中国无论是在对峙事件上,还是在311渔政船出巡问题上,在外宣的战术上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做法。从战略层面来说更多表现为克制和冷静。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配合进行传播。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庄礼伟认为,“这次‘311’南巡,可以看出我国是在努力寻求‘坚持以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外交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苏浩也分析到,中国可以通过多种层次和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从派出渔政船、海监船到派出军舰,都在选择之列。这次,由农业部派出渔政船,则是其中最柔性的选择。
通过剖析中美两国在对峙事件舆论交锋的特点来认识两国在外宣上的筹划与设计:
美国在外宣上采取的是“先制反制”的策略。根据“美国海军”网站介绍,“无瑕”号是美国海军5艘海洋监测船之一,为五角大楼和其他美国政府部门的任务提供支持,间谍性质非常明显。此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记录的美国舰船在其专属经济区收集情报活动超过200起,绝大部分时间美方都保持低调行事。但在此次摩擦事件中。美方高调“出演”。采取先发制人的宣传策略,意在为其情报侦察、插手南海事务提供舆论“掩护”。
我国采取的外宣策略是“义正辞严,理性回应”。3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美海军监测船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答记者问时语气强硬、态度鲜明:美方的说法严重违背事实,中方不能接受。我们要求美方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国内媒体大量采访军方、政界、法律界的权威对该事件进行解读,一方面对内告知真相,理清脉络,另一方面对外通过理性、权威的声音争取道义和法律的制高点。
外宣的时效上:美国采取的是“抢占先机”的做法。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人们首次接受的信息,往往对其后来关于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产生先入为主、不易改变的持久性作用。3月8日发生对峙事件,9日五角大楼发言人就召开新闻会,提供了从“无瑕”号上拍摄的图片与录像资料,同时对我方的行动进行贬低和丑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
相对于美国的动作,我国则稍显“迟钝”,基本采取?跟进的做法。在9日,在美国军方发言人作出发言,美国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之时,我方未就此事发表任何评论,中国媒体也无报道。失去了第一时间“抗辩”的机会。在10日,中国外交部才发表强硬申明,但我国军方发言人的“声音”缺失。此后双方的舆论呈胶着状态,但总体而言,我国在外宣时效的把握上有所缺失。舆论的主导权容易受到他人牵制。
外宣的技巧上:美方主要采取了“符号占位”的方法。传播理念符号化的作用在于“能帮助受众简化他们对宣传理念的判断,将想要表达的无数的信息,用一个符号来全部表达,并联想到其背后的内涵。”心理学上也认为。媒体如果把一个人邪恶事物进行反复联系,不论所做的是肯定联系还
是否定联系,都会强化民众对他的记忆。回顾一下美方在摩擦事件中的话语定位,他们将中方船只的行为定位为“尾随、跟踪”、“骚扰”、认为中方的行为是“挑衅”。《韩国时报》网站16日刊登了美国战略专家托马斯?巴内特的文章,认为中国人是“不成熟”、“侵略性十足”的,称美国的军事监视是为了“促进国际和平”。这些极力美化自我、妖魔化对方的外宣手法第一时间的“杀伤力”较强。
相对于美方的外宣技巧。我国在对外宣传时更加注重舆论领袖的作用。军界的专家学者、官员,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媒体资深记者和评论员等纷纷利用境内外媒体进行“权威释疑”和对外公关。譬如。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接受中广网记者采访时,客观分析了美军在南海的活动对我国国家安全带来的现实威胁: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明确阐释了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绝不是搁置”的观点;我国海洋法专家纷纷详细解读海上军事测量活动的相关法规,从法律的角度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邱震海发表文章表示“中国应争取南海的法律制高点”。权威的解释和宣传,对于树立温和的大国形象,占据道义和法理的制高点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对峙事件对改进我国际传播策略的启示
以“我”为主。抢占信息和舆论引导的先机。英国危机公关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曾提出过危机传播中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提供全部情况)。简而言之就是媒体要以“我”为主,快速全面地向公众提供所有信息。在国际摩擦的对外宣传中,要借助各类传播渠道抢占新闻和舆论引导的先机,避免陷入被动应战的局面。
以“释”为主,重点破解“摩擦”产生的分歧点。对于国际摩擦事件而言,其核心点在于冲突双方对于分歧的认识。把握住这个核心后,需要注重以“解释”和“引导”为主,破解“摩擦”产生的原因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针对对峙事件本身。需要解决的分歧点有:“无瑕”号的身份及行动的目的,中美两国对专属经济区的理解差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否对中美两国都产生法律约束力的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何认定军事测量活动等问题。如果从更加宏观的南海争端入手,我在外宣时还面临着四组矛盾:一是中国海洋战略发展与南海争议迟迟未能解决之间的矛盾;二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与有关国家不遵守之间的矛盾;三是“与邻为善、与邻为伴”方针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崛起潜在担忧之间的矛盾;四是争议留待未来解决与各有关国家都在相继争夺资源、时不我待之间的矛盾。针对现实存在的“摩擦”。我在进行外宣时要借助智库以及舆论领袖的力量,整合传播系统,实现对分歧问题的集中引导,破解矛盾关节点,推动问题的解决。
以“合”为主,实现舆论、心理、法律手段的融合。国际摩擦事件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开展国际传播时单纯依靠舆论的力量难以形成相对优势。必须将舆论同心理、法律等手段结合起来,实现合力效应。在南海争端的问题上,我们在对东南亚进行宣传时,可以从这些国家注重历史的文化传统出发。强调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对美国,则应针对美国崇尚法律的特点,少谈历史,多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解读人手,在法理上强调南海在我。争取南海的法律制高点。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目标受众的研究,掌握核心受众的心理需求,精确投放观点;洞悉舆论领袖的目标诉求,优化二次传播。通过三种力量的结合,使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做到“知己知彼”。确保传播内容能真正“入耳、人心”。
关键词:南海问题 国外 研究
随着南海争端的不断升温,南海问题在国外也引起了持续关注。国外政府和学界均不同程度的就南海归属,南海争端解决方式等问题作了研究。以美国为例,无论在美国一些政府网站中,或是《纽约时报》、兰德智库、《外交事务》等媒体和学界的研究报道中,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发现有关南海研究的文章的存在。在已经成型的研究成果中,对南海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别。
一、关于美国重返东南亚对南海问题影响的研究。
2009年11月由美国国会研究处向国会提交的《美国与东盟关系》的报告中,分析了美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安全、经贸关系,并提到地区性大国如中国,日本与东盟的关系也需要美国加以注意,显示了美国对东南亚地区事务的重视。Ian Storey在《经济学人》上撰文《南海成为永久争端》,宣称美国并未直接介入南海争端,但是表明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即在南海的自由航行权。美国海军上将罗伯特.威拉德在吉隆坡的亚太圆桌会议上表示,美国海军意欲在南海地区保持一种“持续的存在”。Ralph A. Cossa在太平洋论坛特别报告《南海冲突的安全影响:探寻潜在的冲突诱因》中,分析了几种可能引发南海冲突的诱因:能源开发活动、岛礁的逐渐被占领、军备裁军、强制武装、意外事故或突发状况,其他包括建立军事设施等挑衅行为,区域外势力、亚洲经济危机等。
二、有关南海归属问题的研究
国外学者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两派,其中认同中国对南海诸岛行使的,如以韩国汉城大学的朴椿浩(Choon-Ho Park)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关于西沙、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中国都拥有比越南更强有力的证据,其代表作为《海洋法:以亚洲视角看待争端》。而以美国地理学家马文.赛缪尔斯(Marwyn S.Samuels)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在历史证据和国际法理上来看,西沙群岛属于中国证据充分,但认为所有对南沙群岛提出要求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建立在“无可辩驳的法律基础上的”。其代表作为《中国:南中国海的竞赛》,该著作是西方学者关于南海问题引证资料较为详实的一本著作,对以后西方学者在南海问题上的认识有重大影响。
三、有关南海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研究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所Michael Leifer教授在《南海僵局》一文中,分五部分从最后的前沿阵线,后冷战时代的平衡,僵局,战胜争端,僵局与地区秩序研究了南海的现状,分析了僵局以及原因。
四、有关南海问题的争端解决方式的研究
国外学者也进行了一番探讨。美国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研究院Mark J.Valencia的代表作《共享南海资源》详细的分析了各个争端国提出要求的法理依据,并在书的最后建议成立一个“南沙管理机构”目的是协助解释或和解争端。马来西亚战略国际研究所的学者汉萨(B.A.Hamzah),于 1990 年 1 月,提出了在南沙群岛重叠海域的地区成立“共同开发署”的建议。在1992年第25届东盟外长会议上,越南提出了一个方案: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海岸线向外延伸200海里,以划分南沙群岛海域,200海里以内分别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的领海,200海里以外是与中国划分海域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U形方案”。上述这些方案均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中国的地位,没能够得到具体实施。美国乔治敦大学国际法教授克里斯托弗.c.乔伊那(Christopher C. joyner)在其文《南沙群岛争端:重审法律、外交和地缘政治在南中国海的互相影响》中提到,南沙群岛具有重要战略、经济和政治意义,而中国在六国七方中占有明显的军事和经济优势,所以南海争端带来军事冲突这一设想不是不可能。在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中,争端国尤其是中国的态度是关键因素。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发表的《南海共同开发:一种新的尝试》一文中提到,南海的政治情况十分复杂,牵涉到众多国家利益,文章以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基础,提出共同开发的方式,以期为东盟成员和中国在共享南海资源铺路,并保持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五、有关区域外大国因素对南海问题的影响的研究
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Lee Lai To所著文章,《中国,美国和南中国海》文章关注中国如何应对南海问题中出现的美国因素,中国希望东盟和南海争端国减少对华盛顿的依赖,然而,美国的军事力量并未直接介入南海争端,尤其是在布什政府任期内减少了对东南亚的关注,所以,南海僵局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随着南海争端的不断升温,南海问题在国外也引起了持续关注。国外政府和学界都不同程度的就南海归属,现状和发展态势,南海争端解决方式,域外大国因素等问题作了相应的研究。在国外文献中,较为稀缺的是研究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意图和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和南海问题发展变化之间的关联。
参考文献:
【1】(美)阿尔弗雷德.马汉:《海权论》,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Choon-Ho Park ,The Law of the Sea: Problems from the East Asian Perspective (Seoul: Proceedings of Two Workshops of the Law of the Sea Institute ) .
关键词:南海;背景;原因;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南海问题背景资料
南海,也称南中国海,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海域。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分布其中,前三个群岛都在我国政府的管辖下,而南沙群岛虽属我国,但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东南亚诸国都对南沙部分岛屿甚至全部岛屿提出要求。南沙群岛海水水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各种矿产资源相当富有。
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提出过异议。但是1970年代以后,南中国海沿岸国家纷纷对我国南海提出领土要求。1970年代以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开始占岛。1980年代,印度尼西亚、文莱也趁火打劫,混水摸鱼,向我国南海提出领土要求,并且利用东盟组织联合起来向我国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南沙群岛国际化,使我国南海及南沙群岛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困难。
二 、南海问题的现状
南海争端,即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围绕南中国海归属及海洋资源开发所产生的争议。其实质是东南亚某些国家否认我国在南海形断续线内的,并且非法占据南沙岛礁并大肆掠夺资源。争议的主要内容有两个:领土争议和海洋资源开发权归属 。具体而言,南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南海问题日益复杂
南海周边有关国家不仅提出了对南海的要求和利益主张,而且,借助东盟这一政治平台获得了“多对一”的战略优势。美国从“即使南沙发生冲突也无义务直接卷入战争”到“愿意帮助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战略调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究其原因,南海问题既可以作为美国与东盟国家实现利益分享、进行战略对接的一个基点,也可以作为遏制中国的一个施压手段和谈判筹码。
(二)南海问题不断升级
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随着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的被发现,各国开始打这一地区的主意。据《青年参考》报道,日本政府一直很关注南海问题。日本政府希望东盟国家联手,采取一致行动对抗中国。印度为了实现其地区霸权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东进政策”,试图扩大对南海问题的发言权。此外,澳大利亚以及某些欧盟大国,也以“南海航行权”关系到其国家利益为由,表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这些大国插手南海事务,削弱中国混水摸鱼的意图十分明显。
(三)南海问题出现国际化趋势
南海问题属于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双边矛盾,本来应该在双边框架内解决,但是,由于各利益相关方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量,大国介入和群国争利直接导致南海问题在不断升级、日益复杂化,其结果使南海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
三、 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
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经济价值。
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南海在世界政治版图上的地位并没有如此显著,但是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以后,拥有丰富油气资源、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的南海开始成为世界热点争议地区。
第二,南沙海域是黄金通道。
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控制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道,是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谁控制了这些海上战略通道,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经济安全。
第三,战略价值。
南沙群岛扼两洋、制八方,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我国能控制南沙海域,我军防御纵深将增大上千千米。这一宝贵的战略纵深,不但加大了我军海、空力量的回旋余地,而且对于我国抵御强敌战略空袭,掩护陆上兵力行动具有突出意义。
四、南海问题的前景及解决手段
对于南海问题的解决对策,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落实南海行政建制。
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痛定思痛,定方略、施重手,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理与开发。问题不容争辩。行政管理的触角需要遍及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有句名言:任何边界的划定,最终以实际控制线为主。
(二)统一执法队伍,建设执法力量,维护海洋权益。
我国在海上有多支执法力量,公安部、交通部、海洋局、海关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执法分散。被戏称为“九龙闹海”。最大的弊端就是各管一段,没事时九龙闹海,出了事没人负责。在关系到的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被赋予全权的负责单位代表国家并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一个拳头打出去。
(三)建设强大的海军。
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大步前进,目前的中国已是飞龙在天,但这还不够,中国还需要蛟龙在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们海空军武器装备还是比较落后,海、空军实战经验很少。因此,我国更须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以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在积极进行准备的同时,也要适时展示军事威慑力。
(四)重视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因为南海问题不仅关乎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战略,同时要防止演变为更复杂的区域性的领土争端。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进一步的双边对话,尽量避免扩大化、国际化,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其次,要进一步争取政治环境政治手段上的同情票。最后,台湾在南海问题上有重要作用。南海属于中国为两岸之共识,并且目前台湾控制着东沙群岛和太平岛,可以起到实质性作用。因此,在当前两岸交流良好的状况下,党和政府应争取台湾当局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将南海争端列入两岸协商议程,在南海问题上保持立场一致,共同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
五、结语
基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爱好和平的传统,在推行和平外交的大背景下,中国处理南海问题的思维取向一定是冷静的和平的友好的。现今中国需要的南海,是和平的南海而不是战争的南海。作为在该地区共享利益和共担风险的成员国,中国和其他地区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但如果非得要以此挑战底线,进而引发冲突和更严重的后果,中国也不怕。总之,惟有坚持原则,进退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海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荣伟.国际机制与南海问题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10).
[2] 张开城.从南海问题看海洋政治社会[J].时代经济论坛,2008,(9).
[3] 郭文路,黄硕琳.南海争端与南海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73.
[4] 杨洁勉.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65.
【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相关推荐文章:
面对挫折的名言 面对南海群岛的相关争议问题模板
最新面对挫折的名言 面对南海群岛的相关争议问题4篇(实用)
小论文生成器 小论文精选
最新煮鸡蛋论文 煮鸡蛋的问题大全
最新医院单病种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论文汇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