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官职有关的文学常识,与官职有关的文学常识

与官职有关的文学常识,与官职有关的文学常识

官职调动的文化常识

1. 中国古代官员升降的文化常识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5)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6)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

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2. 满分

1.江表、江左、江东、江外均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2.战国、秦汉时代,以函谷关、崤山为界,称其西部地区为 (关中),称其东部地区为 (山东) 3、阴阳表示山水的方位是相反的,可对应记忆: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山北为(阴),水南为(阴)。

4、五湖为(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 5、四海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

6、五湖四海泛指(四方,即全国各地) 7、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8、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 9、大江东去的“江”指(长江)。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崤”指的是(崤山)。 “岱宗夫如何”中的“岱”指(泰山) 。

三山是指 (蓬莱、瀛州、方丈 )。 六合是指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八荒是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一般指荒远的地方。

九州是指古代天下分(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一般说九州指中国。

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如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国,在汉代为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道,是唐朝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朝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 路,宋朝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县,(地方基层)的行政区域。 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指(边境)。 南京,古代又称为(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

镇江,又称为(京口,武进)。 杭州,又称为( 临安、钱塘、武林)。

福州,又称为(三山) 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有《柳河东集》传世。

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 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有《临川集》传世。

袁枚,辞官定居江宁小仓山,有《小仓山房集》传世。 《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

《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房。 襁褓,本意是指婴儿的被子。

后来借指(不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两至三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是指(女子十五岁),童子指(儿童)。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髦耋指(八十,九十岁),期颐指(百岁)。总角、垂髫指(儿童) 。

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谥号)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这几项,但名,字都有。如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斋名(聊斋),也称(聊斋先生),因无做官而无谥号。

古人直称姓名情况之一: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句中的文天祥就是(自称姓名) 古人直称姓名情况之二:用于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句中的吕师孟就是(用于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古人直称姓名情况之三:用语介绍,为人作传。如“张衡字平子”句中的张衡就是(用语介绍,为人作传)。

古人称别人的字、号、斋名、谥号,表示(尊敬的称呼)。 古人称别人的官名、爵位、籍贯,表示(敬重)。

古人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臣自称(微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女子自称(妾)。 古人敬称:称君王为(圣上、陛下)。

已经死去的皇帝称(庙号),如宋太祖。称老师为(夫子、子、师、先生),称尊长或官为(君,公,麾下,大人)。

PS:晚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对鄙视的人贱称为(竖子、小子) 。 古人上称下或平辈的称呼为(子、君)。

古时候座次,坐向规定严格,在室内以(东向即坐西向东)为尊,如“项王东向坐”。 古代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

我国古代授予官职称(拜),调动官职为(迁),去旧职而任新职为(除),降职贬官为(贬或谪),罢官为(黜),年老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古代的九宾大礼指的是(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 古代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做(归宁),女子出嫁叫做(归或于归)。

妻生子为(嫡子),妾生子为(庶子)。 文房四宝为(笔 、墨、纸、砚)。

孟、仲季是表示每季月份次序的符号。如春季的第一个月叫(孟春) ,第二个月叫(仲春),第三个月叫(季春)。

夏季、秋季、冬季也如此。 古代衣指(上衣),裳指遮蔽 *** 的(衣裙),(男女都穿,不同于现在的裙子),后来(衣裳)连用,泛指(衣服),襦,古时候的一种(短衣),穿在单衫外;(裘),古代皮衣服装,穿时皮毛在外;褐,古代贫民穿的用粗毛、粗麻编成的(袜子)。

缙绅是(本指古代的官员的装束,后用来借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的代称。 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谥号)和(字)来称呼人的 古代兄弟之间用(伯或孟,仲,叔,季)排行。 哇,问题好多哦~累~。

3.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4. 语文文化常识(10)题A错在哪儿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5. 求各位大神帮忙整理一下高考文言文容易遇到的文化常识,比如皇帝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

6. 升迁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有以下词语:①拜:按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任命。

例如柳宗元的《封建论》:“朝拜而不到,夕斥之矣。”②除:任命;拜官。

例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③迁:调动官职。

一般指提升。 例如《后汉书·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迁又为放逐;流放。例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及夫人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

[左迁]:降职。例如《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

“左迁”还特指贬官在外。例如刘禹锡《初至长安》诗:“左迁凡二纪,重见帝城春。

”[迁客]:被贬到外地的官。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④擢:选拔;提拔。例如《汉书·霍光传》:“擢郎为九江太守。”

古代平级调动官职叫“转”或“徙”。例如《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积年不徙。

”⑤黜:废;贬退;罢免或降职。例如柳宗元的《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黜陟]:(官吏)降级或升等。例如《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⑥谪:贬谪;(官吏)因罪被降职并外放。例如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⑦出:(官吏)外放;外调。就是京城的官调到地方任职。

例如柳宗元的《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出守乌江浒。”⑧乞骸骨。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到家乡。 。

7. 语文文学常识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官职变化

官职变化是指以下的吗:罢免:罢,黜,免,废,夺 。授予官职:征,辟,荐,举,拜,选,除,授,赏,封,起。 降低官职:左转,左宦,左迁 。 京官外调:出 调回京城:入。 辞职:乞骸骨,请老,移病,乞身,致仕 。 解褐:入任为官 下车:官吏初上任

高中语文有关官职的所有知识点

古代官职: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升迁降职的有关文学常识

 官职升降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官职在升降的时候都会采用一些专业的词语。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古代官职升迁的词语,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官职升迁的常用词语

除:即拜受官职。

拜:授予官职;任命。

陟(zhi,音治):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擢:由选拔而提升。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臣子官职官衔或爵位。

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谪:降职,往往指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放:即放逐。

黜:贬斥,废除,降官的意思。

出:即“出任”可以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也可以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员。

徙、转:一般调职。

征、辟:征召贤士为官。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名称都有哪些??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 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等先生编写。《古代汉语》在这部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改写,凡四易其稿,但是讲义的体例和基础内容都被继承下来。根据教育部当时的委托,对讲义进行修订的编写组同样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通论部分的执笔人是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和祝敏彻(兰州大学)诸先生。当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组外(即北京师范大学的萧璋、许嘉璐,人民大学的刘益之,北京大学的赵克勤、吉常宏诸先生)传观并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王力教授定稿。这个定稿比起《古代汉语》最初的两稿已经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定稿后,丁声树、朱文叔、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姜亮夫、叶圣陶诸先生都曾审阅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其中尤以姜亮夫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正内容为多。1980年和2004年,这部书稿分别在王力教授和郭锡良教授主持下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订。200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原稿的基础上,请美国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近世考古学、史学新发现为依据,对这部书稿做出了全面的第四次修订。

2.中国古代官员升降的文化常识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5)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6)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

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收集要注意什么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5.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朱雀。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长江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廉蔺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