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3篇)
本期本组的组内研究课从第五周开始到第九周已圆满结束。本次的研究课活动有如下特点:
1、组内教师都能认真对待 组内教师人人课前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能认真钻研教材、教艺,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本班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上,大家能将学习的新课程的理念,洋思的经验,结合本期本组的微型课题研究来组织教学,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另外,大家都能尽量调好课,去听课,课后积极参与评课,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2、能体现本组的微型课题的研究——培养学习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能相机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如生字的掌握,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学生提出的疑问等,教师能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教学的针对性强。
3、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们能站在对学生终身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大胆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保持良好坐姿(读书姿势、写字姿势)的习惯,边读边思边勾画批注的习惯等的培养。
4、学洋思,见行动 能努力将洋思的经验——“先学后教”,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如当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有关语句来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悟。教师在其中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真正的是教师进课堂是组织学生学,而不在是去讲。教学过程完全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自得的过程。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研究生团队跟黎老师一起去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参加“闵行区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展评”活动。依我的理解,微课程就是用几分钟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给讲清楚。黎老师说,不论是用ppt,手写板,微视频,还是用微音频,这些都只是一个技术载体,真正重要的还是老师自己的教授技巧,专业素养!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就喜欢录制视频的讲师声音洪亮,语言干脆幽默,逻辑清晰,讲授时能做很好的引导和提示。
在展示一等奖的作品时,数学《年月日》这个微课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在版面设计中加入一个黑板,这样能对视频里的教学点做个很好的提示。而且她整体的风格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在做微课程时也要认真考虑孩子在特定阶段的需求。还有一个“闵行中学的可汗学院”的录课宝系统,让我很是惊讶,还在培训阶段,他们俨然超越别人走在教育的前列了!
黎老师针对各个学校提交的微课程作品,给了有关微课程制作的15条建议:
1: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3: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
5:有提示性的信息
6: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
7:有恰当的提问
8:结束时,有一个总结
9: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
10:让孩子养成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看视频的习惯
11: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与相关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
12:开始一门课程时,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13:让学生了解主讲老师的信息,激起对老师的好感
14: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策略
15: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
由于我前两天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对这几个观点很是认同。我这还不能算是微课程,因为少了很多元素,只是录制了几个简短的教学视频。我在录制这个微视频时,就会考虑到是给5年级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时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操作上减慢速度,做个清晰的步骤引导,在最后设置一个简单恰当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录制微视频时,我一直在操作,却没有留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没有做导学单,引导孩子们学习等等。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微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路还很长,我们一起慢慢探索。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今天接触到一个新名词-----微课程。带着迷茫开始了与微课程的接触。 通过接触,我似乎明白了:微课程是由文字、音乐、图画三部分组成,。微课程以ppt的形式呈现 ,它没有解说的声音,在优美的轻音乐中 文件自动播放 ,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引发深深的思考。
通过看几个实例,我感觉到了微课程的魅力所在。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不需要解说,但却使人从故事中收到感动和启发。
通过培训让我了解到创作数字故事,需要发掘教育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出主题,对材料进行组织整理写作,故事内容要深刻,激发人们的情感。微课程虽“微”但内容含量却不小, 微课程的内容很具体,它所关注的是“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
这是一个新的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我们在慢慢探索中不断学习,创作出自己的微课程。
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今天,我们研究生团队跟黎老师一起去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参加“闵行区中小学微课程设计与展评”活动。依我的理解,微课程就是用几分钟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给讲清楚。黎老师说,不论是用ppt,手写板,微视频,还是用微音频,这些都只是一个技术载体,真正重要的还是老师自己的教授技巧,专业素养!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就喜欢录制视频的讲师声音洪亮,语言干脆幽默,逻辑清晰,讲授时能做很好的引导和提示。
在展示一等奖的作品时,数学《年月日》这个微课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在版面设计中加入一个黑板,这样能对视频里的教学点做个很好的提示。而且她整体的风格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在做微课程时也要认真考虑孩子在特定阶段的需求。还有一个“闵行中学的可汗学院”的录课宝系统,让我很是惊讶,还在培训阶段,他们俨然超越别人走在教育的前列了!
黎老师针对各个学校提交的微课程作品,给了有关微课程制作的15条建议、
1、时刻注意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2、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3、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
5、有提示性的信息
6、微课程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注意整体的设计
7、有恰当的提问
8、结束时,有一个总结
9、用字幕的方式做适当的补充
10、让孩子养成在学习单的指导下看视频的习惯
11、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与相关的信息资源联系起来
12、开始一门课程时,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13、让学生了解主讲老师的.信息,激起对老师的好感
14、借鉴可汗学院的教学方法、理念、策略
15、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
由于我前两天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对这几个观点很是认同。我这还不能算是微课程,因为少了很多元素,只是录制了几个简短的教学视频。我在录制这个微视频时,就会考虑到是给5年级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时尽量使用儿童化的语言,操作上减慢速度,做个清晰的步骤引导,在最后设置一个简单恰当的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录制微视频时,我一直在操作,却没有留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没有做导学单,引导孩子们学习等等。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微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路还很长,我们一起慢慢探索。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暑假里,读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一书,我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适合现在教学的新教学法。我真切地感受“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个个新的理念清晰地冲击着我的视野,微课程研究真的是一种学习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翻转课堂我理解的是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通过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与小组同学互动,启动孩子们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孩子们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以往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 “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堂上;但往往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以前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来应用于师生互动、孩子们互动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的传授了。不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尤其是不擅长问题引导。老师常常习惯主宰课堂,好像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似的,教师往往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去取代生生互动,使协作探究流于形式。当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往往不去引导学生“质疑-阐释”,而是忙于指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书中有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这次的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更便捷和容易,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吸收内化”,也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里。课堂上,孩子们之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一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放在教室外,那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容易因没有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孩子们在家里借助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成了孩子们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地方。以往传统的课堂,孩子们先在课上学习知识,再在课下巩固、消化知识。由于有的学生课下偷懒,没能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导致了困惑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成为了学困生。而翻转课堂的好处就在于教师利用微视频来传授知识,帮助孩子们学习。微视频可以随时暂停、倒退、重复、快进,适合孩子们个性化学习。以前,我们认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翻转课堂则打破了这种说法。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要在孩子们学习之前完成。老师要做出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孩子们学习的微视频。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
微课程教学法就是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课上将不能演教案,而应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指导者。课堂上,除了课前检测外,教师还应设计进阶作业,让学生思考,协作探究,进行展示质疑,还要进行相应的评价。而这种课堂模式也是自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正不断摸索、尝试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微视频的使用,配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不仅会实现教学结构的翻转,还会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当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懂得合作交流,孩子们的潜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掘。
所以,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实现“转型”,关键在于教师“挑战自我”。我认为作为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教学,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暑假里,读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一书,我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适合现在教学的新教学法。我真切地感受“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个个新的理念清晰地冲击着我的视野,微课程研究真的是一种学习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翻转课堂我理解的是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通过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与小组同学互动,启动孩子们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孩子们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以往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 “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堂上;但往往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以前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来应用于师生互动、孩子们互动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的传授了。不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尤其是不擅长问题引导。老师常常习惯主宰课堂,好像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似的,教师往往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去取代生生互动,使协作探究流于形式。当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往往不去引导学生“质疑-阐释”,而是忙于指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
书中有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这次的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更便捷和容易,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吸收内化”,也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里。课堂上,孩子们之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一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放在教室外,那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容易因没有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
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孩子们在家里借助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成了孩子们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地方。以往传统的课堂,孩子们先在课上学习知识,再在课下巩固、消化知识。由于有的学生课下偷懒,没能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导致了困惑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成为了学困生。而翻转课堂的好处就在于教师利用微视频来传授知识,帮助孩子们学习。
微视频可以随时暂停、倒退、重复、快进,适合孩子们个性化学习。以前,我们认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翻转课堂则打破了这种说法。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要在孩子们学习之前完成。老师要做出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孩子们学习的微视频。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
微课程教学法就是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课上将不能演教案,而应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指导者。课堂上,除了课前检测外,教师还应设计进阶作业,让学生思考,协作探究,进行展示质疑,还要进行相应的评价。而这种课堂模式也是自课程改革以来,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4月16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名师之路活动,活动中聆听了吴琳、薛法根、赵志祥等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 3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应该是诸向阳老师的微课教学。以前我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微课教学,也知道了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翻转课堂微课教学。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操作,看到本次活动的通知,我主动要求去西安学习,也是奔微课教学去的。经过本周末的学习,我终于亲眼看到了这种微课程教学,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就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研究、探讨,这种微课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在家里接收微课,一遍一遍地反复学习,有了课前的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教师更加深入的学习教材内容,课堂容量变得更大了,课堂教学当然高效了。
不仅如此,我还听专家介绍了微课的由来,原来微课的前身是美国的慕课。许多人怀疑微课程不可能实现,但是我相信专家的话:十几年前我们不是同样怀疑过幻灯片的使用效果吗?那不是也很快普及了吗?
还有一个更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我不得不说。以前我坚决不允许儿子上网,但是听了讲座后我知道了中国的孩子为啥没有后劲,原来他们上了大学后,被压制的网瘾一下子泛滥了,是之前被压制得结果。还有外国的孩子从小事手捧笔记本和家长一起网上学习的,而我们从不教给孩子网上学习的本领,只是一味地“谈网色变”,拼命给孩子抱补习班,浪费了钱,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打消得无影无踪,多么遗憾的做法呀。网上的资源全部浪费了。
首先由焦建利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微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他说到:这是一个“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时代。这让我明白:今天,我们任何人,只要愿意,我们可以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接着由胡铁生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发展趋势,当天下午我们还去了天容中学听了一节微课讲授课,课后,我市教师和做课老师针对“该如何上好微课”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我们具体学习了如何制作微课。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一、我知道了,其实微课是指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这种视频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长度短,主题小,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二、微课虽然是一个短小的视频,但它也具有环节上的完整性。微课虽展现的是某个教学重难点的知识,但就这个知识点而言,它也有导入、过程和小结。因此,我们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三、在学习制作微课时,我也有一些小收获。如: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录屏软件来录制微课,也可以使用手机或者摄像机。其实手机和摄像机是最容易操作的,如:平时听数学老师说,数学中的除法那一部分知识特别难,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有限,老师兼顾不到每一位学生,也许某个孩子理解能力弱,没跟上老师的思路,这一部分就落下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采用手机或者摄像机,准备好纸笔,这个时候老师就只需在纸上进行解题,解一道题最多也就用3、4分钟,既简单又清楚,孩子可以一遍一遍去看解题步骤。
四、之前总觉得微课在我们这个技术相对落后、孩子自学能力较弱的环境下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但在天荣中学听完方莹老师的课后我有了一点点转变,当时我们心里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疑惑――孩子课堂上在老师的眼皮底下都不认真学习,在家有可能一遍一遍,翻过来翻过去的看视频学习吗?在与王莹老师的交流中,一位老师问出了大家的心声。而方莹老师平时也是把视频做好后,让孩子利用微机课或者是自习课去观看,这样大部分人都在学习,避免孩子偷懒的情况。所以,对于我们小学而言,小学生的自制力和学习主动性本来就弱,这种“家校翻”根本就不适合,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微机课和自习课让孩子去观看微课。
其实微课的制作相对来说较容易,但是如何设计导学案,在教学内容的哪一环节设计微课,用怎样的方式设计孩子们容易理解才是最难的,也是我学习之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不断去尝试、争取能让微课伴着孩子们一起进步。
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微课堂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据调查发现,在网络课程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在10分钟内。因此,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佛山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微课”模式,老师上传的公开课再不是长达40分钟的完整一节课,而是只有5至8分钟的精华内容,且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据悉,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还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未可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地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4月16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名师之路活动,活动中聆听了吴琳、薛法根、赵志祥等名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
最让我大开眼界的还应该是诸向阳老师的微课教学。以前我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微课教学,也知道了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翻转课堂微课教学。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操作,看到本次活动的通知,我主动要求去西安学习,也是奔微课教学去的。经过本周末的学习,我终于亲眼看到了这种微课程教学,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就学习内容作深入的研究、探讨,这种微课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在家里接收微课,一遍一遍地反复学习,有了课前的学习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与教师更加深入的学习教材内容,课堂容量变得更大了,课堂教学当然高效了。
不仅如此,我还听专家介绍了微课的由来,原来微课的前身是美国的慕课。许多人怀疑微课程不可能实现,但是我相信专家的话:十几年前我们不是同样怀疑过幻灯片的使用效果吗?那不是也很快普及了吗?
还有一个更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我不得不说。以前我坚决不允许儿子上网,但是听了讲座后我知道了中国的孩子为啥没有后劲,原来他们上了大学后,被压制的网瘾一下子泛滥了,是之前被压制得结果。还有外国的孩子从小事手捧笔记本和家长一起网上学习的,而我们从不教给孩子网上学习的本领,只是一味地“谈网色变”,拼命给孩子抱补习班,浪费了钱,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打消得无影无踪,多么遗憾的做法呀。网上的资源全部浪费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