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会(通用24篇)
雅典旧城的残日映着巴特农神庙,断臂维纳斯托起神圣的奥林匹亚。伟大的巴尔干,你注定是不凡的。读了《伊索寓言》后,我内心的感触颇深。或许,人生的遗憾便是没能做真实的自己吧。
《伊索寓言》中大多故事是通过动物的本性相互之间的刻画和描写,从而帮助人们懂得为人处世的规律和道理,这些故事虽然所用笔墨篇幅较少,但其寓意深刻,读完后引人深思,可谓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一桶黄金,为西方哲理寓言文学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鹰、寒鸦和牧人中》,鹰从悬崖纵身一跃,掠过草原,抓走了一只羔羊,而寒鸦看到鹰那华丽的身姿,也妄想模仿,于是飞到公羊身上。然而,当它把自己的爪子伸进羊毛里后,想飞出来时却发现自己的爪子已经被羊毛缠住。牧人看见这一幕,跑过去将不自量力的寒鸦捉住了。这则寓言说明了:人要对自我有清楚的认知,不要刻意而盲目地模仿他人,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寒鸦对自己能力没有清楚的认识就去模仿鹰,结果可想而知。就像中国历的东施效颦,不但模仿得没有没有西施美丽,还反倒遭到嘲讽。
又例如在《猫和母鸡》中,猫听说母鸡们生病了,便将自己伪装成医生。来到鸡舍前,问道:母鸡们,你们的身体怎么样了?母鸡们答到:只要你从这里离开,我们就很好。这就是说,即使坏人把自己伪装得很友善,也欺骗不了聪明的人。越喜欢伪装自己的人,越怕别人发现真实的自己,也越容易被别人发现,原先的本性还是会暴露。
《伊索寓言》这部简短却寓意深刻的寓言,通过动物们之间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珍贵的哲理。它犹如爱琴文明永远散发着光芒的一座灯塔,在漫长的历史夜空中照亮着整个大洋,启迪了无数有着各种各样缺点的人们,也让我懂得了不少的人生哲理。也许人生就应该像古希腊寓言家伊索说的那样:自夸的人的虚荣的性格显示他的隐秘的罪恶。
而我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里,我最敬佩的人也许就是孙少平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学习,并且一直坚持着,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白天劳动了一天,不管有多累,他也要坚持看完报纸在休息,这一点让我很敬佩,现在的我们,就缺少这种坚持的精神,我们也想好好学习,通常制定了一个很好的计划,却很难坚持下去,我们应该向少平学习。少平的努力没有白费,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少平进了大牙湾煤矿当了一名矿工,从此也脱掉了农民的身份。在当时做一名矿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大都是是一些有身份人家的子弟,但他们很难在这样充满危险的苦地方长期呆下去,和少平一同去的工人,不是偷跑回家就是误工。但少平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满工。他把工资寄给父亲,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的油烟酱醋;他把钱寄给妹妹供她上大学,除此之外,买点自己喜欢的书报杂志。少平最大的愿望就是给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让父母亲,老祖母住上新房,在双水村也风光风光,也让双水村的人们知道,他孙少平是有出息的!我们何尝不是想找份好工作,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孝顺孝顺父母,尽儿女之道,尽儿女之责!
少平的这种面对艰苦生活仍然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努力奋斗中,我了解了奋斗不仅仅是要吃苦,要受罪,奋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执着,一种在黑夜里呼唤黎明、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韧劲。现实中,纵然是强者,也难免苦痛,难免挣扎,难免有“弯”的时候,但弯而不折,生活需要的就是一个“韧”字。
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你的心灵会得到净化。
祥子无奈之下娶了虎妞,住进了大杂院,但是他还是一心想着拉车。在得知刘四爷卖了车行,不知行踪之后,虎妞绝了回家的心,给祥子买了一辆车。祥子迫于生计,拼命拉车以致于病倒了。这场病使他稍微明白了一些,他一个人是无力改变他在这个社会中的命运的。祥子的病花光了虎妞的所有的钱,不幸虎妞难产死去,祥子为了葬她,又卖了车。买车的三起三落使祥子的梦想化成了一片泡影,这是对祥子的第三次打击。而且老舍对祥子和虎妞所住的大杂院的描述,勾勒出穷苦人的苦难生活,这也是第三次更为有力的控诉。这样的场面是让人看了血泪合流的人间地狱之景。至此,祥子心中唯一的期望就是去找小福子,然而,小福子却自杀了,祥子生活信念也就彻底绝望了。祥子从此不再期望,也不再绝望,他成了一个活死人。原先的祥子已经被吃人的社会给吞噬了,被肮脏腐朽的浊流给同化了,老舍在那里描绘出一只十足的野兽,他贪婪,狡诈、懒惰,祥子之所以从一个人退化成野兽,原因显然不在他自我。小说的结尾喊出了最后的控诉:祥子这个社会病态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腐朽社会的殉葬品。
这部小说是老舍的代表作,出版后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语言。老舍在这部小说里的语言带着一股浓重的地方特色。语言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媒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沟通的质量,有滋有味的语言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创作小说的主旨,读着也像品一杯好茶,清香中带一股特有的韵味。
《骆驼祥子》上演了一幕杯具,控诉了一个世界,成就了一位作家。
《史记》是中国古代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年璀璨的文明,生动地描写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读过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记的生动描写一直鼓励我们的写作,以及我们祖国的发展,史记一出来,可谓是洛阳纸贵啊。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的一颗明珠。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做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面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史记》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资料,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透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发奋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能够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明白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在灵魂的深处,有一种幸福在黑暗中跳跃。轻轻地拨动我的心弦,在宁静的夜晚滋润我干涸的新事物。感动,洗涤我快乐的灵魂,我静静地听着。哦。我听到了童年银铃般的笑声和父母的慈爱教诲。于是,我悄悄地把它写成了童年和母爱的五线谱。在星星的闪烁下一遍又一遍地演奏。
《星星·春水》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冰心老人写的,让我们怀念和感动。在她闪耀着光芒和真情的小诗中,最多的是歌颂自然、母爱和童心。自然是美好的,母爱是伟大的,童心是纯洁的',是她把这些赞美集中在笔尖,从而酝酿成文字。
诗中颂道:“深蓝色的大海”、“闪烁的星星”、“飞溅的浪花”、“晚来的潮水”、“嫩绿的花蕾”、“淡白的花朵”。流星、大海、山影、夕阳都蕴含着温柔的情怀,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诱人的芬芳。风景如此美丽,绚丽多彩,人们也是美丽的。在诗人的作品中,“母亲是大写的人”,“母亲是人类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是生的慰安,是美的典范。”
读“妈妈,天上的雨来了,鸟儿躲在巢里;心里的雨来了,我只能躲在你的怀里”,意识到:母亲是我们心中的依靠,是风雨的手臂。母爱就像水,安静的温柔浸泡在你身上。
《春水》中有一首诗:自然的微笑融化了人类的抱怨。我明白了大自然用它的微笑来解决人类的怨恨。还有它宽广的胸怀容纳我们,让我们洗完铅化,重生。这是对自然多么崇高的赞美!人类的枯燥与冷漠与大自然的新鲜与热情,如此鲜明的对比!面对广阔而崇高的大自然,人类应该是多么渺小啊!去爱自然吧!与自然融为一体。那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如何调适对他人的心态,是首要解决的一个人生观问题。面对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对敌人仁慈就是对敌人残忍。《论语》中,长者们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有空闲的时候,多多去翻一翻这种薄薄的却又沉甸甸的古书,每次掩卷沉思,都会使你的思想升华。
“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是孔子在讲述自己大致的人生轨迹:三十岁能够自强自立,四十岁对各种事情都了解了,而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而到六十岁就一切坦然面对,任何“忠言”也不会逆耳了。对此,我们当然不能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思,我们所要吸取的是他那种乐观向上的人生志向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岁月匆匆,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已在教室里度过了8个春秋;回首过去,不禁反躬自问:这些年来我学到了什么,人生境界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呢?又想到自己肩负着“祖国的希望”这一使命,就会由心底涌动起动力的源泉,激励自己把精力投入到精益求精的学习中去。
子曰:“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云:“饭疏食陋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吃着粗茶淡饭,枕着胳膊睡觉,而另一方面,却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可以看出圣人的事业并非是“苦行思想”,而是始终乐观地迎接未来,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和希望,而且把工作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以至于完全沉浸到工作的快乐中去了。难怪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读到此处,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身为一个学生,我到底有没有做到学生应尽的责任。我有没有学习着并快乐着呢?我有没有对学习产生抱怨呢?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宗教改革家路过一个工地,许多人在汗流浃背地搬砖。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那个人没好气的回答说:“你看不见我在服苦役呀!”他又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平和多了,他看了看说:“我在砌墙啊!”改革家又去问第三个人,只见第三个工人擦了擦头上的汗,微笑着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这三个人做的事情一模一样,但是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却不同:第一个的态度是悲观主义态度,他把任何事都当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前的苦难也是确实存在的。第二个的态度称为职业主义态度,因此他知道这一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也知道他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一份工资。第三个人则是理想主义态度,也就是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认为有价值。孔子云“发愤忘食而知老之将至!”和第三个人一样,都是用快乐的心态在工作着,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才使得他桃李满天下。并且成就了孔子一代圣贤的英名。
简单地说,《论语》用最简单的话语、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圣人最真实也最深刻的哲理,《论语》的内涵博大精深,意蕴深长,值得我们青少年朋友深思熟读之、领悟运用之、发扬光大之,让这颗国学经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它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它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它教会我们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最经典的台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意思是: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好的,只是后来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不同。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书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明白了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那样老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俗话说的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知道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我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聂赫留道夫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以后不思进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曾经善良、讲义气的谢列宁最后都变成了惟利是图的、庸俗的、不思进取的人。这不能不承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处在一个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层社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渐渐的原来在他门身上的美好品质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成长阶段,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假如一个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常常充斥着紧张与对抗,这样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慢慢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个别时候遇到某些敏感问题时会采取对抗的心理,情感变化无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击倾向,这是幼时情感受到压抑的结果。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这里我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说法。这是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
由此看来,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处于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间互相关心,平等相待。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很自然的影响到你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中,将来走向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中,这样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关系,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养成好的性格。
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个人而言,复杂一些的环境对人的锻炼可能会更大一些,我们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身,困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艰苦环境对有大成人的磨练。然而有时自己周围的环境自己是无法选择的,一个优越的环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个人发展的优势,若只是安逸于里面,不思进取,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丧失自己的斗志与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乐同行,悲和喜携手,挫折和顺利与我们的相伴。环境锻炼人,环境塑造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以微笑面对挫折。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它使人发愤,使人振奋,使人不得不调动起全部精力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千万别让安逸的环境宠坏!舒适良好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基石,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应该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于路边的风景,忘记自己前进的路还很长很远。
第一次读它,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头结尾以及大部分情节都已经模糊,脑海中只剩下小王子在星球中旅行的那一段。浩瀚宇宙,渺渺星空,小王子将自己的小小星球以及三座火山抛在身后,在一个个星球中流转。
那醉鬼在桌子上喝酒,他是拥有一只老鼠的国王,一个爱虚荣的人,他一直把帽子摘下来,那个人一直在点着灯……我隐约地意识到每个星球上的人,但我的注意力完全没有。我是唯一一个被魔法吸引的人,深深沉浸在圣埃克絮佩里的想象中,渴望能够踏上旅途,看看这个伟大的世界,遇见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人。
回想起来,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我已经非常接近它了,但是随着我的成长,我越想它,我就越看不清它。
再读一遍,是初三年级的时候,是一种很刺眼的青春期,空虚和寂寞没有抑制的从心里出现,但是找不到出口可以出口,所以心情只能在我心里不断积累,压力我不能自由呼吸。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偶然发现了它。从开始到结束,仔细阅读了两次之后,只有沙漠和612星的插图刻在了心脏上。
这时,小王子从天上下来了,就在这儿,“他像一棵树一样倒下了,因为有沙子,没有声音。“在远离沙漠的地方,曾经有一位王子,他的头发是小麦色的,他是通过星星来的;在远离人民的沙漠的地方,曾经有一个小王子,他想到自己的玫瑰,从他的躯壳中解脱出来。相比之下,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为我们每个人设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你自己的头脑中找到独特的东西,与世界建立联系,使我们创造的世界变得有意义,因此欢笑、眼泪,然后是瞬间,带着怀旧的气息,没有一丝痕迹。
放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名叫《雾都孤儿》的书,内容使我深受感动。
书里讲的是一个名叫奥立弗。退斯特的小男孩,他本是一个有钱人的私生子,可因出生就没有父母而得不到遗产。
小奥立弗在济贫院过着地狱般的生活,终于在一天晚上逃到了伦敦可却又不幸身陷贼窝,幸亏一位叫布朗罗的先生将他搭救回家,可小奥立弗不小心又被贼窝里的师傅赛克斯抓回贼窝,经过重重苦难,小奥立弗终又回到布朗罗先生的家,并得到了他该得的.遗产,过着幸福的生活。
读过此书,我对小奥立弗不幸的遭遇深表同情,更对当时黑暗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感到痛恨,还有我最恨的是贼窝里那帮野兽,他们为什么要加害一个瘦弱的孤儿,为什么把他带回贼窝,让他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为什么妄想有一天把可怜小奥立弗送上绞刑架,而真正该绞死的正是那帮强盗。小奥立弗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还能保持一棵纯洁善良的心,他顽强不屈的追寻美好生活。
他能够得到那笔遗产绝不是偶然,而是靠自己的力量,我十分佩服他那股顽强拼搏、不怕困难、不屈服、聪明、勇敢的精神。
几年的高中生活,让少平从一个自卑怯懦的农村少年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不会给少平更多的书本知识,但他内心对生活本质的追寻,如饥似渴的阅读,以及与晓霞的交往,使他得到了很多课本所无法给予他的思考与感悟。
同时,与周围同学的相处也让少平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考验,进而升华。与红梅同病相怜,暗生一种无法言传的默契与喜悦,却由于红梅对自身命运的现实追求而崩塌,痛定思痛,少平得到的却是面对现实的精神解脱,自己的家境确实无法满足红梅的需求嘛;对家境和自身条件都很优越的养民,少平则是毫无来由地排斥、抵触,甚而因为红梅的“背叛”而迁怒与他,而养民表现出的大度则让少平自惭形秽。
特别是养民无意发现了少平的《天安门诗抄》时,不但没有如少平所想的去“举报”,反而表现出与少平一样的立场和观点,更让少平歉疚中产生颇多感触;还有,尽管跛女子玉英“世俗不堪”,曾在大庭广众之下奚落了少平和红梅,而在她即将被山洪吞没的紧要关头,少平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而玉英也表现得放声大哭和感恩不尽。
是啊,同学少年,尽管有各种纷扰,却哪里有一个“坏人”呢?不同的出身与成长环境,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爱好追求,自然不能让每个人都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一模一样。理解差异,允许差异,承认现实,接受现实,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所谓成长与升华,就在于能够理解生活的真相,并继续保持对生活一如既往地热爱。
学生时代,匆匆那年,自然是美好的。我们也常常听到很多人感慨少年的纯真,哀叹社会的复杂。其实,社会又能复杂到哪里去呢?我们抱怨别人的时候,往往却忽略了自己也是根源之一,也不知不觉地为这个世界的“不美好”在“贡献”力量。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昆虫记》。这本书主要讲了法布尔从小喜欢昆虫,善于观察,对于昆虫的习性、动作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并把它们认真地记下来,整理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有“美丽精细的蛛网”、“刚强的战士黄蜂”等。
法布尔身上有三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做事要有信心。无论做任何事,信心是最重要的,拥有了信心就会成功。法布尔写书时,有人笑话他甚至瞧不起他,但是他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写出《昆虫记》,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终于成功了。
二是观察事物要细心。法布尔为了准确地表达出昆虫的.生活习性,他对昆虫的每一个动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有一次,他看麻雀下蛋时,不知不觉地看了4个小时,因为他太投入了,以至于下雨他也没有觉察到,雨水淋到身上,他感觉挺凉快,以为是自己出汗了。
三是做事要有恒心。法布尔写《昆虫记》总共花了六十多年时间,直到八十岁才完稿。他一辈子都在坚持写作,从不间断,生病了也坚持出去观察昆虫;眼睛看不清,就戴着眼睛继续观察;吃饭时他都是端着碗到外面去,边观察昆虫边吃饭,米饭经常吃不进嘴里,掉到地上,被鸡占了便宜。正是因为他如此执着,他才写出了不朽的巨著。
幼儿园的时候我就接触过弟子规,那时候只是老师让背一背,而没有深刻地理解。近些天,我看了传统教育,对弟子规又有了新的理解与体会。
《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承载了古人先贤对于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事的标准:孝顺、友悌、严谨、诚信、爱心、仁义和好学。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对弟子规的总述。
入则孝,这是弟子规对我们的第一个要求。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感恩我们的父母,让我懂得了该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情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出则悌,是圣贤教导我们,要友爱兄弟姐妹,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对长辈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泛爱众,其实就是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以恭敬、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弟子规》,使我感触很深,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了做人的本分。在生活中孝敬友爱、慎言慎行、诚信仁爱,并身体力行,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在自己的心里大多数会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先生的这些文章,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又表现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我还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所谓的一些"名人名教授"的不满,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他憎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不知道戕害了多少儿童,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鲁迅在儿时,很想成为孝子,可是在看了《二十四孝图》后,"才发现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这多么让儿童们扫兴啊!其中的"郭巨埋儿"被儿童们见了后,又有几个不会感到害怕呢?封建社会宣传"孝"道,又会起到多少正面作用呢?孩子们当然也害怕自己的父母,更担心家景的好坏,甚至"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卧冰求鲤"的故事,又会有几个儿童愿意奉行"孝"道呢?其中的"老莱娱亲"最使人反感,"行年七十,言不诈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我觉得老莱子固然有一颗孝心,只是用"诈"的方法逗父母开心。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愿意听的是故事,而不是于"诈"相关的事情。
他憎恨封建社会。封建迷信不知坑害了多少无辜百姓。在《父亲的病》中,"名医"们用尽各种"灵丹妙药",可是父亲的病依然紧紧缠身,一百块钱的药似乎无济于事。其中一位"名医"父亲病入膏肓时,才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好几年好几次的一百块钱出诊费就换来父亲更差的身体和一句无能为力……此外,"名医"们的"灵丹妙药"都是神秘的,与众不同的,价钱自然都是昂贵的,然而药效却极为平常。
他想改变社会现状,在"白话文运动"中,提倡使用白话文,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使中国文学迈上新的阶梯,让中国社会进入新的时代在这过程中,鲁迅先生遭到当时所谓的"名人名教授"陈西滢等人的批评和嘲讽。"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如同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会死在他的肚子里。"鲁迅先生写下了愤怒的话。
《朝花夕拾》像一颗明星镶嵌在中国文化的无垠的天空中,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岁月,展望美好的未来,收获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作《安妮日记》。我一听书名,就觉得这本书一定没意思,于是我就搁在一旁不管它了。可事实上这本书不是我想的那样。
一天下午,我觉得很无聊,想看会儿书。我来到书橱旁,用眼睛一扫,发现了我前几天搁在一旁的书——《安妮日记》。我即兴翻了几页,觉得这本书还不错;我又翻了几页,我便后悔当时我没先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很吸引人;我又翻了几页,那时的我已经放不下这本书了,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书名中的“安妮”,不过她的全名叫安妮·弗莱克,她是一个犹太女孩。《安妮日记》这本书重要讲:安妮在13岁时,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因为那时元首上台后不久,就大量的追杀犹太人,因为他认为犹太民族是个极为劣等的民族。在逃亡的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但是最后,在那密室里生活的8个人都被抓走了,最后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这本书让人们全新认识了战争,让我十分震撼。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心里想:战争真是太恐怖了!为什么要有战争?难道各国之间就不能和平相处吗?同时,我也对安妮的命运而惋惜。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安妮活下去了,她长大后会是什么职业?的作家?的文学家?的科学家?不过,她已经去另一个世界了,但愿她在那会很幸福。
暑假里,我读完了中国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这本书既悲壮豪迈,又发人省醒。
这本书描写了宋江等一百零八将从被逼上水泊梁山再到起义军发展全盛,然后被招安,接着又为官府南征北战,最终却被奸臣童贯、蔡京等人所害的故事。
这部小说令我荡气回肠,这些梁山好汉个个勇猛无比,可最终却被奸臣所害。我想,这些奸臣着实可恨,他们只知道讨好宋徽宗,还要陷害梁山好汉。但这些奸臣却没有得到报应,我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皇帝太昏庸了!
这类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就拿明朝中叶的大忠臣于谦来说。于谦任官时,明朝皇帝明英宗给蒙古的一支——瓦勒族擒了去。于谦十分英勇,率领军队和瓦勒浴血奋战了很久。总算把瓦勒赶走,将明英宗救出。谁知明英宗回来后,因为于谦在其间又立了个明代宗,再加上宦官的挑拨,明英宗竟杀了于谦。
通过这些事,我觉得在古代尤其是奸臣当道、君主昏庸的年代,那些大忠臣往往都会被陷害而亡。从战国的商鞅到宋代的岳飞,再到明代的于谦,无一不是被奸臣害死的!
温暖而舒适,晴朗的天气,刺眼的阳光,这,就是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想必大家脑海中的冬天一定是鹅毛大雪,寒风刺骨,美一点的,大概就是冰天雪地般的童话世界了吧,可是,你大概想不到,在北中国,还有一个拥有能让你温暖到出汗的冬天的地方吧。
大家想想看,我们在这边饱受着寒风的折磨,可是,人家济南的人们却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我们在这边冷得又是点炉子、又是开空调(暖风),可是,人家济南的人们没准还正在扇着扇子呢;我们在这边穿好几件都不够,还冻得要死,可是,人家济南的人们大概只是穿个衬衣,要是再冷点,也就穿个夹克衫吧;我们在这边冷得牙齿打颤,可是,人家济南的人们却是面上含笑的哩!
老舍先生曾在《一些印象》中提到济南的秋天和冬天是一样的美丽:”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仅仅寥寥数语,就把上帝对济南的垂青描写得活灵活现,有人就要问了,济南为什么那么暖和啊,让我来告诉你,是因为济南的周围有一圈包围它的小山,密不透风,所以才造就了温暖的济南。
讲完课,我发现我深深地爱上了济南,恋上了济南,我是多么希望自己就是济南人,能有一个让自己十分骄傲的家乡(我的家乡也很让我骄傲),济南的风景如诗如画,有山有水,我时常幻想着这样一幅美景:有个古老的老城,有高大的城楼,狭窄的古石路,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边蹲着洗衣的农家姑娘,怎么样,是不是很美妙,你是不是也被她这迷人的风情吸引了呢?
改天,我们一起去济南!
读了《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是我就是没有用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学会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恩情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随然我从小就读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而每次被老师或家长夸奖一句就骄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想我都没有人生目标,所以我才不会努力去办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后我要按《弟子规》里的规矩认真学习,认真去感悟,认真去实践。
暑假里老师发给我们了一本书——《神秘岛》。这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埋头看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美国南北战期间,五个俘虏利用氢气球逃离里士满,中途被风暴吹落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他们却从未气馁,团结一致,依靠大家的智慧与辛勤劳动,还有神秘人物的帮助,克服了种种困难,制造出了陶器,木船,电报机……建立起一个富裕的小岛,过上幸福的生活。直到最后火山喷发,几个探险者都险些丧命,幸亏“邓肯”号经过那里时才把他们搭救上船。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书中工程师史密斯得救,不仅在于神秘人物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其他探险者有着共同的一个信念:非把史密斯找到不可!是啊,在生活中,在学习上,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非常可贵的。
而且做事还要有勇气。当然,事情要深思书虑之后才能做,千万不能轻举妄动。艾尔通去海盗船上英勇冒险,虽然差点儿丧命,但有勇气冒险还是好的,最后能机智果断逃跑,说明他很聪明。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才能临危逃生。智慧,史密斯就很聪明,制作化学火柴,为同伴们在漫长,寒冷的黑夜点亮了希望之火,让他们不在吃生食。现实生活中,拥有智慧的人也不少。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有智有谋,把一个落水的孩子救上岸。
做人还需有爱心,书中的尼摩船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救了史密斯;把托普托出水面;把装满许多东西的箱子放在遗物角;用水雷引起海盗船的爆炸……生活中,将摔倒的小朋友扶起;给残疾人让座;将钱包物归原主……这都是爱的表现。
《神秘岛》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今后我会向着这些目标去奋斗,去努力!
在寒假里,我读完了俄国19世纪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复活》。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获得生命,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怀着兴趣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未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
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我才渐有所悟: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然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黑暗。
我曾经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有助于大家理解。
当我细细品味着《济南的冬天》这篇老舍先生所作的美文,一股温馨的滋味在我的心头荡漾开来,我的思绪仿佛也随着文章,飘到了那美好的冬天的画卷里。
“晴朗的天气,温和的阳光,鲜艳的花草,令人舒适的小城……”这,便是我看完《济南的冬天》后的第一印象。而在我的记忆当中,冬天并不这样美丽。平日里,每逢到了下雪天,以往的热闹早已被无声的寂静代替,辽阔的大地也变得白雪皑皑,严寒令所有人们都待在家里烤着火,不愿出门。此时,肃杀感仿佛笼罩了人间。但待到我读完了《济南的冬天》后,把我的认知提升到一个全新的视界——啊,老舍笔下的冬天,竟描写得那样温暖如春,令人神往!
不错,济南的冬,是美的,但老舍先生描绘的济南的冬,却显得更美好,那山,那水,那花草,那阳光,那白云,都为文章平添了一分神韵,使人读着读着,就好像快要身临其境于那一个美妙的人间仙境。是啊,文章带领着我一同欣赏那春一般的景色。瞧,金灿灿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让大地如同铺上了一层黄金;秀气的小山,山上仍有积雪未化尽,使小山看起来好像一个个身着素装的姑娘;朵朵白云在天上飘着,小鸟在白云里捉迷藏;更忘不了的,是人们,他们脸上带着笑容,有说有笑地走在这一座小城中……而这情这景是多么美丽,多么令人陶醉!
在文章中,没有过多的装饰语,作者用朴素的句子,表达出了自己浓烈的情感,而字里行间,也透露着济南的冬天的一大特点——慈爱。
看,济南的冬天不正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吗?她把阳光献给自己的儿女,让他们感受温暖,感受愉悦;她让小山把小城围成一个小摇篮,轻声细语地哄着儿女悄然入睡:她温柔极了,从不发脾气,并不让水结成厚实的冰,反而还让它冒着点热气,不让大雪覆盖,只是下点小雪,为小城增添上更多美的景致。生活在这位母亲呵护下的人们,是多么惬意!
在老舍先生充满爱意的笔下,济南的冬天真可谓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我也不禁对这良辰美景发出由衷的赞美。
轻轻地合上海明威的这本《老人与海》,我的心中不禁思绪万千。书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仿佛把我带到了他的小船上,让我和他一起,勇敢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
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决定去更远的大海上捕鱼。在出海的第二天,老人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三天三夜的耐力与毅力的较量,靠着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老人终于趁大马林鱼跃起的一瞬间,把鱼叉叉进了大马林鱼的身体,杀死了大马林鱼。老人把大马林鱼绑在船的侧面,发现这条大马林鱼竟然比他的小船还长两英尺!可是在返回的路上,大马林鱼的伤口散发出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鲨鱼。经过一番殊死拼搏,圣地亚哥终于打败了鲨鱼,但他的捕鱼用具:鱼叉和小刀却在与鲨鱼战斗时留在鲨鱼身上被带走了。当他回到港口时,他拼搏了三天三夜所得来的猎物——那条大马林鱼,却被半路袭击他的鲨鱼咬得只剩下头、尾和一条光秃秃的脊骨,自己也累垮了。但是,以前瞧不起圣地亚哥的那些年轻渔夫们,在圣地亚哥回来之后,却对圣地亚哥刮目相看。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展示了一位渔夫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放弃自己的信念。老人虽然失败了,但那只是力气和身体上的失败,他的信心和希望始终未曾破灭。
对照自己,学电子琴、学书法都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真是惭愧!所以,我们应该向圣地亚哥老人学习,学习他做事的细心、严谨,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勇往直前!做一个“累不倒、压不垮”的“硬汉”!
“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对!失败怕什么!失败了,站起来,从头开始。只要坚持不懈,你一定会成功!
上一篇:物理心得体会(精选23篇)
下一篇:积极分子心得体会(精选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