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术论文概述 学术论文或称为学术论文,简称为论文。凡以科学、技术为内容,运用概念、判断、 证明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分析、阐明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科学技术研究中的 各种问题及成果的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也 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或为人 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
(一)、学术性 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或某 一具体实验,将其研究过程的资料或发现,经过加工、提炼与浓缩的程序,提升为理论性 的叙述。
故学术论文侧重理论的辨证,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且都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 探索、研究而成,实践即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学术论文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就低 。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造性的 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
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严格言 之应无创造性。 学术论文是记录创造性成果的知识载体,是传递新生的科学信息。
有些成果不宜作科 学论文,但可以作科技报告发表。
(三)科学性 『科学性』这个词在论文中有多重含义:
(1)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可行, 而且可重复性。
(2)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文字简 洁、明确及全面性。
(3)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规律, 其逻辑性强。
(4)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
(四)可读性 论文中之文字应力求平易通顺,切忌生涩难懂,否则大大削弱文章的社会效果。
二、 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
这种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一)学士论文 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
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 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 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
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
它反映学科最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
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它也可分两种: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
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和分析 。 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事物 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
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如论 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
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般由 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纸)。
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 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些实 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析。
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得看其 归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选题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围绕 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最后 才能正式确定。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
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某一 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
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超越课 题的内涵与外延。 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究的 结论。
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括表达 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
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二、学术论文选题 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关系 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价和选 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
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学研究 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
爱因斯坦 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 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察世界 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必 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结果, 也可为学术论文撰写提供良好的素材。
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究时 ,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选题属 约束性方式。
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自行调 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学性、 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
兹说明如下: 1.科学原则 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的成 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失败。
2.创新原则 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此基 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前人做 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
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 3.应用原则 研究课题着重于其实际应用,故其成果以能获得实质效益为原则。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 发展,人类知识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虑这类课题时,一要注意信息,避免重复; 二要充分估计课题的完成时间,争取尽快得以应用。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课题满足主观和客观条的要求。从理论和主观上可行的课题,事实和客 观上可能无法实现。
因此,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课题,诸如容易发挥业务专长,经过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来的题目,其效果较佳。 此外,选题目时还要考虑经费来源、实验条件及环境污染等方面。
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 ,再好的题目也难以进行。
(二)选题目的方法 在选题原则指导下,注意选题方法,就会迅速选到适当题目。 1.从实际系统中寻找课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已达2500种,各学科交错的情况日益增多,各 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有些题目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科学研究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下构成的大大小小的系统 ,这些『系统』又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从考察实际系统之后,会发现一些大小不等 的课题,可以供研究者根据主、客观选择研究。
2.在旧理论和新发现的矛盾中寻找课题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新发现的事实,有时难以用已知的理论去 解释。
在这种旧理论与新事实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潜藏着未知的科学领域。选择这种课题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学科史上提出的问题、猜想、假设中选题 这类著名课题,难度大,若能解决科学性,其创新性是无疑的。 4.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找课题 遗传工程亦称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
它是物理学 、化学渗透到传统生物学之中,使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分子以下的层次而形成的新学科。 在上述学科的交叉地带找到科研的课题,往往容易出成果。
当今,科学技术正由专业化向综合化阶段转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 现,有很多新的课题有待研究。 5.计算技术在各学科开发中提出课题 近年来,计算器应用日趋普遍。
以计算器为工具,对实际结果作分析,可以使课题深入 ,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过去达不到的计算深度,藉助计算器可以实现。其次,利用 计算器直接作为控制手段并与实验装置串连,这系统的本身是一种创造。
选择这类课题也 容易获得成果。 第三节 科学论文的信息
一、何谓信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称为信息。控制论创始 人维纳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过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
』那么,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是什么呢?具体说, 就是消息、情报、指令、代码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内容的符号。随着通信技术和控制论的发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纪中期普遍被认识后,迅速与材料、能源齐名,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类 信息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活跃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础。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种介质,又具有独立的意义。
(2)既可生产,又可消失。
(3)既可传递,又可封锁。
(4)既可记录,又可存贮。
(5)既可搜集,又可扩散。
(6)既可浓缩,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独占。
(9)既可消费,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费使用,又可成为商品。 信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为两大类: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考察或科学实验中直接获取的数据。如:自己观察的试 验记录(或原始实验记录)、观察日记等等。
(2)间接信息 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收集到各种文献资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称一次文 献、二次文献)。例如:前人积累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假说。
可以是书面的,也可 以是其它各种存储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与科研和科技写作的关系 信息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的基础,信息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从信息论角度看,科 技工作者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脑加工和处理(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并向外输出新 的信息。
这就是写作的过程,也是信息的接收、处理、输出的传递过程。通过实践检验输 出的信息,即构成信息的使用。
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还不断收到反馈回来的信息,并用 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应该看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 制约的可控系统。
科技写作是科技研究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它 要求作者正确,论据充实、有力。但要达到此目的,是与信息搜集与处理密切相关。
所以 ,归根究底科技与写作是以信息为基础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输信息的方式不断改进,人类征服自然、改进自然的信息日益 增多。
这给科技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劳动,迅速处理大量的信息,以 便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以满足『信息社会』中,其后之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需要,把 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传递给有关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至创 造财富。
在信息、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关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专就写作而言,信息的功 能有:
(1)通过信息数据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点』。
(2)通过信息数据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科研上的经验教训,使自己论文少走弯路。
(3)与论文暂时无关的信息保存和传播,也是有一定科学价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义有四层:
(1)信息的接收。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自己直 接实践时)两种。
(2)信息的求索。这是指主动地去搜集数据,主动地在科研或社会实践中去寻找。
(3)信息的累积。这是指信息的储存,可以是剪报、录音、录像等。
(4)信息的处理。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类、选择、归纳,而不是指加工成论文 。只有经初步整理后,信息才变活,才能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就应从研究对象中直接获取最新的信息, 以便推动科研工作。 1.通过实验获取信息 实验是在较理想条件下,使自然现象(或过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给人们获取第一手资 料。
实验方法能够强化研究对象,使其处于极端状态,有利于揭示新的规律。利用实验获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观察记录 在实验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所有实验现象的细节,并作详尽记录所发生现象的客观条 件。任何现象的微小变化可能带有本质性的信息,而产生某种现象的条件也是重要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飞行员信手抓住飞机舷舱旁的一颗子弹,这是在飞机与 子弹相对运动等于零的条件下出现的。杰出数学华罗庚为了推行优选法,到过二十几个县 市,数以千计的工矿、农村。
他观察到,优选法可以在不添人员,不添设备,不增加投资 的情况下,收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效果。 在观察时,需要选择观察时间与观察点。
如,观察哈雷慧星,不能选在皓月当空或艳阳 高照的时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处乱找,否则会事倍功半或亳无结果。
(2).测量记录 实验中常常要对某些现进行定量测量。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反映自然现象的重要信息, 应认真作好记录。
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要重复实验,要记录一连串数字,同时, 要用精密仪器,良好的测试方法等,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二)通过考察获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过程就叫考察。考察和实 验不同。
它要求选好观察点后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考察是十分复杂的事,必须紧紧围 绕科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纷繁的事实中选择出来的 ,然后才可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说明问题。
考察(特别是野外考察)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需要有踏 实细致的作风。有人说:「直接的信息渗透着考察者的血汗」,这话毫不过分。
(三)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献、情报数据及其它存储的科技信息,均叫间接信息。间接信息可分为书面存 储和非书面(包括计算器软件、微缩照相、电视录像、电影等)存储信息两大类。
下面简单 介绍书面文献的分类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献的搜集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文献。书面文献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等。
一次文 献又叫一级文献。它是直接从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写的文字数据,是新技术、新知识、 新发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记载和报导。
一次文献包括:科技专著、论文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主要指专利说明书)、教 科书、技术标准和其它有一定价值的文献(如学位论文、内部学术报告等)。 一次文献的搜集一般分四步进行:
(1)检索准备,即分析研究课题基础,明确检索范围。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选择检索法。
(4)根据文献线索找原始文献。 2.二次文献的搜集 二次文献又称为二级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经过加工、压缩后产生的数据,以 便作为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二次文献功能如下:
(1)广泛了解科技动态创造条件。当今是信息的社会,要想通过一次文献的阅读来全面了解 本学科或本课题的动向简直不可能。
然而,二次文献是经过加工、摘要、提炼的文献资料 ,为科技工作者广泛了解科技动态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通过题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很快找到你需要的 一次文献。
鉴于上述二次文献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二次文献的处理工作,这些文献在一 般图书馆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网络上供人查寻。 3.间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访。除查阅文献数据外,通过采访或专访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国外有人出售 信息,国内也有科技咨询机构。
(2).参加会议、展览会,搜集书面信息。专业会议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较集中,参加会 议可以受益非浅。在产品或科技成果展览会、博览会上,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
(3).交换、索取。除了数据交换,有时可与其它构相互交换一些信息,以充实自己的『资 讯库』。
当你从信息流中发现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写信求索。有时这样 也可得满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献数据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见于图书期刊中。正确利用这些材 料,往往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关键。
通过文献检索或其它途径获得的文献数据,还必须通过阅读、取舍,才能为己所用。 阅读文献资料,也有决窍。
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又读中文数据,后读外文数据。
(2).先读综合性数据,后读专题性资料。
(3).先读近期数据,后读历史性资料。
(4).先读文摘,后读全文。
(5).先粗读,后精读。 科技信息的搜集需日积月累的进行,经过阅读的文献数据,还要进行鉴别,然后决定 取舍,或用作撰写论文,或作保存,以备后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测试条件的变 化,文献资料也要更新与发展,人们的疏漏也在所难免。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鉴别 ,通常采用比较法分清材料的真伪,判明材料之可用程度。
一般所用的比较方法是:把内 容相关的不同国家、机构或作者的数据相比较,把数据本身的论点和论据相比较,把实验 数据与生产数据相比较,把历史数据与近期数据相比较,把一般数据与权威数据(如手册等 )相比较等等。 经过鉴别的材料就可以『据为己有』,主要的方法有: 1.卡片法 一次文献散见于书期刊的海洋中,有时查阅总感不便。
对常用或已得到的文献资料, 总想自己保存,但日积月累,往成了死材料。为避免混乱,且容易调动材料,应作文献卡 片。
然后分门别类放入卡片盒中,以利查用。 2.笔记法 笔记可摘录科技信息的精华。
一种整理办法是在笔记本前留几页空白,随时编上笔记 内容的目录或分类索引,在笔记封面写上年月;另一种办法是准备若干本笔记,把自己要 搜集的内容分别记在有关笔记本上,在笔记本封面写上主题内容和起讫年月;第三种方式 是将笔记上内容转录在规格统一的纸上,或将笔记上相关主题之页剪下贴在标准纸上,写 下标题,放在不同纸袋或夹子中,袋面或夹面注明有关主题内容或主要文章篇目。此部份 亦可利用计算机进行登录。
3.科技信息目录 目录有两大类:一是告诉人们阅读什么材料,称为书目;另一是告诉人们什么地方有 什么数据,称藏书目录。除了文献检索用的有关目录外,在自己搜藏的书刊中对你有用的 篇目最好及时地写在图书目录卡上,以便查找。
以上整理工作,看起来很麻烦,但比起你毫无头绪地查找数据是方便多了。而且往往 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
第四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 在总结前人撰写学术论文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人们找到了一种最明确、最容易理解的论文 基本格式,按照这种基本格式写作,便于作者整理材料,便于比较完整地表达研究成果, 也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国内外情况看,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正趋于统一化、规范化和标 准化。
当然,在注意基本格式的共同性时,还应照顾到不同学科,不同课题在表达形式上 的差异。 如何撰写论文摘要 冯丁树
一、摘要的定义 ------------------------------------------------------------------------------ -- 1. 美国国家标准定义(ANSI Z39.14, 19
7
9):一篇精确代表文献内容简短文字。 2. 中国国家标准定义(CNS 13152, 19
9
3):一篇精确代表文献内容简短文字,不多加阐释 或评论,也不因撰写摘要的人不同而有差异。 依据上述的定义,显然摘要与论文中由作者所写的摘要略有不同,这种摘要以资 讯性或指示性的成分居多,往往非作者本文所写。
在英文中,与摘要有关的英文字有ABST RACT, SUMMARY与 SYNOPSIS等三种,严格而言,ABSTRACT较属摘录性质,在专业性数据库 中查询时用之;SUMMARY则有摘要或概要的意思,真正的定义是指作者再度扼要陈述全文较 突出的发现或结论。SYNOPSIS亦有概要及大意之意,系指作者本文对全文概略描述。
故此 处所述之摘要应指以论文作者为主之陈述性质,或为英文所指之SUMMARY,虽然有时仍然混 用。
二、论文摘要的特质 基本上,摘要为独立的单元,通常分中文摘要与英文摘要两部份。两者常出现于每篇 论文题目之后、本文之前(但亦有置于文后者),其顺序是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
摘要是整篇文章的缩影,其内容应能反应整篇文章的精髓。有许多人参考到本文时,首先 接触到的应为摘要部份,计算机之搜寻最终之内容仍为摘要之内容,故摘要所能传达的信息 相当重要。
摘要之内容应以简短的方式述明整个研究之来龙去脉与结果,由为什么做,如何 做到有何发现及所得之结论等等,因此摘要中,不可含有历史背景、前言、老旧信息、标 准方法之细节、未来研究之构想、原始数据数据及与本文无关之意见等。
三、摘要之主要内容 一般人阅读摘要时,所搜寻的指标包括目的与范围、方法、结果或成果、结论及任 何其它支持或外围的信息。兹就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指出目的与重要性:指出此项研究之特定目的,若标题中已能经清楚表明,则可不必 在摘要内重复说明。
(2).材料与方法:说明研究中所用之材料及品系资料,简短地说明实验设计的模式,必要 时叙述实验的方法、所用条件及所加之限制等。
(3).结果:结果之说明应有选择性。仅就工作中重要的、新的或显著的发现或观点加以挑 明。重要的数据应在此提出作为左证。
(4).结论:结论亦非常具选择性的,仍以重要者为主,但简短说明即可,避免使用毫无新 义之文句,例如:『结果业经充分讨论过』,『有关造成此种不正常的原因已在文中列出 ...』,『一种以本发现为基础而发展的方法已在文中说明』等等。 摘要之内容虽有上面四项之分述,但最好能文简意核,语意流畅。
摘要之长度大 部份因期刊之要求而有限制,可参阅各期刊之说明。一般之硕、博士论文,则以一页为度 。
其长度视文章长度、主题范围、重要性等而定,依字数而言,中文摘要约150至500字, 英文摘要约在100至300字。内容须完整易于了解,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
中英文摘要之内 容须一致,且于末尾应注明中英文关键词。
四、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 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2).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
(3).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
(4).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 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 an, the等。
(5).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 时应另外加以定义。
(6).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
(7).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 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
(8).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 重要的一项即可。
(9).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五、主键语 为利于计算机数据查询作业,目前已有许多期刊均需加上主键语,论文中亦然。主 键语采用具代表性的词句,可为一组、二组或三组,但请勿超过五组以上。
若无法作适当 选择,亦可参考一般索引内之词汇。主键语必须中英文并列,可分别列于各摘要之后,以 『主键语:xxx, xxxx』或『 KEYWORDS:xxx, xxx』的型式表示。
论文中常用术语 ================================= AN EXPLANATION OF PHRASES COMMONLY USED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 "IT HAS LONG BEEN KNOWN..." - I didn't look up the original reference. "A DEFINITE TREND IS EVIDENT" - These data are practically meaningless. "WHILE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PROVIDE DEFINIT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 - An unsuccessful experiment, but I still hope to get it published. "THREE OF THE SAMPLES WERE CHOSEN FOR DETAILED STUDY" - The other results didn't make any sense. "TYPICAL RESULTS ARE SHOWN" - This is the prettiest graph. "THESE RESULTS WILL BE IN A SUBSEQUENT REPORT" - I might get around to this sometime, if pushed and/or funded. "IN MY EXPERIENCE" - Once. "IN CASE AFTER CASE" - Twice. "IN A SERIES OF CASES" - Thrice. "IT IS BELIEVED THAT" - I think.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 A couple of others think so, too. "CORRECT WITHIN AN ORDER OF MAGNITUDE" - Wrong.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 Rumor has it. "A STATISTICALLY-ORIENTED PROJE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 - A wild guess. "A CAREFUL ANALYSIS OF OBTAINABLE DATA" - Three pages of notes were obliterated when I knocked over a glass of beer. "IT IS CLEAR THAT MUCH ADDITIONAL WORK WILL BE REQUIRED BEFORE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OCCURS" - I don't understand it. "AFTER ADDITIONAL STUDY BY MY COLLEAGUES" - They don't understand it either . "THANKS ARE DUE TO JOE BLOTZ FOR ASSISTANCE WITH THE EXPERIMENT AND TO CINDY ADAMS FOR VALUABLE DISCUSSIONS" - Mr. Blotz did the work and Ms. Adams explaine to me what it meant. "A HIGHLY SIGNIFICANT AREA FOR EXPLORATORY STUDY" - A totally useless topic selected by my committe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STIMULATE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IS FIELD" - I quit. 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 我国发布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为我国着录文后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按规定,在科技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1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 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它体现着科学科技的继承和发展。如,基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想、实验手段等,使本研究获得了新进展,有了新发现;或是将一个学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中并取得成功;或是对已有方法做了改进。
当在论文中叙述研究目的、设计思想、建立的模型、与已有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涉及到已有的成果。如果在涉及到前人成果的地方再把已有成果的具体内容抄到论文当中,不但占去论文的篇幅,冲淡论文的主题,而且抄写这些已发表过的、读者可以查找到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论文涉及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载这个成果文献(出处),这种做法叫做引用参考文献。引用了参考文献,就要在涉及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个标记,见到这个标记,读者就知道在这里引用了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记在参考文献表中就能找到刊登这个成果的详细内容的文章。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一个标记,称为参考文献的标注。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
2 参考文献着录的目的和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着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着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着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着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着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它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
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着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着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着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
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着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3 参考文献的着录原则
1) 只着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着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着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且,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旧史料。
2) 只着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3) 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
4) 采用规范化的着录格式。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已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
5) 参考文献的着录方法。根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
其中,顺序编码制为我国科技期刊所普遍采用,所以这里作重点绍。 4 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是指作者在论文中所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连续编码,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或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进行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出现的文献序号顺序依次排列。
4.1 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着录项目
1) 主要责任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负主要责任的个人或团体,包括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请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等。
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责任者超过3人时,只着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字(英文用 et al )。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
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着”、“编”、“合编”等责任说明文字。外文主要责任者用原著,姓名前后应遵重各国的习惯。
作者不明时,此顶可省略。
2) 文献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献名包括书名、论文题名、专利题名、析出题名等。文献名不加书名号“《 》”。
3)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根据GB 3469—83规定,以英文大写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专着[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对于专着、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它未说明的文章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下列字母作为标识: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以下标识:磁带(magnetic)[MT], 磁盘(disk)[DK], 光盘[CD], 联机网络(online)[OL]。
电子文献类型与载体类型标识基本格式为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在引做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卷期号等)。出版地指出版者的城市名,对于同名异地或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城市,可在其名前附加省名、州名、国名等。
对于出版者中包含了地名,出版地不能省略,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不能写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者为出版社名,可按来源的形式着录,也可以按公认为的简化形式缩写形式着录。
如IRRI(原标识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出版年采用公元纪年,并用阿拉伯数字着录。
如遇其它纪年形式时,可将原有的纪年置于“( )”内,如1705(康熙四十四年)。对于报纸和专利文献,要着录出版日期,其形式为YYYY-MM-DD.对于期刊的出版年份、卷号(期号)着录有以下3种形式:1980,92
(2):年,卷(期); 1985
(4):年(期); 1987,5:年,卷
5)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可获得地址。
6) 参考文献起止页码。参考文献的最末一项一般为“页码”,指引文所在的位置编码。
应着录引文所在的起始页码或起止页码,如为起止页,则在2个数字之间用“-”号(原来用“~”号)连接。如:10-12。
若论文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献上的多处内容,则应依次着录相应的引文所在
上一篇:撰写外刊论文的心得体会(4)
下一篇:返回列表